本节热门考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内动脉系统、椎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数分钟至1h,不超过24h即完全恢复。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轻瘫,眼动脉交叉瘫和Horner征交叉瘫为特征性表现。椎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和双眼视力障碍为特征性表现。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发作。
一、概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h,不超过24h即完全恢复,但常有反复发作。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于5min左右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通常不表现为症状仅持续数秒钟即消失的闪击样发作。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
1.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表现
(1)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系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皮质支的分水岭区缺血。
(2)特征性症状: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
(3)可能出现的症状:①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如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的表现;②对侧同向性偏盲,较少见,为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质支或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而使顶、枕、颞交界区受累所致。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表现
(1)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系缺血表现;少数可伴耳鸣,系内听动脉缺血致内耳受累。
(2)特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表现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系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②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是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海马、海马旁回和穹窿所致;③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因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而致枕叶视皮质受累,引起暂时性皮质盲。
(3)可能出现的症状:①吞咽障碍、构音不清,是脑干缺血所致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的表现;②共济失调,因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小脑分支缺血导致小脑功能障碍;③意识障碍伴或不伴瞳孔缩小,是高位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累及网状激活系统及交感神经下行纤维(由下丘脑交感神经区到脊髓睫状中枢的联系纤维)所致;④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或交叉性感觉障碍,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同侧脊髓丘脑束缺血的表现;⑤眼外肌麻痹和复视,为中脑或脑桥缺血的表现;⑥交叉性瘫痪,是一侧脑干缺血的典型表现,可因脑干缺血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综合征,表现为一侧动眼神经、展神经和(或)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
三、诊断
绝大多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就诊时症状已消失,故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有典型临床表现者诊断不难,但确定病因十分重要,大多数病人应当进行某些辅助检查,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分类(第3版)中提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运动障碍。明确提出不属于TIA的症状有:①不伴有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障碍其他体征的意识丧失;②强直性和(或)阵挛性痉挛发作;③躯体多处持续进展性症状;④闪光暗点。
四、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1.病因治疗 对有明确病因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病人应控制高血压,使BP<140/90mmHg,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压者血压宜控制在更低水平(BP<130/85mmHg);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系统疾病、心律失常等也很重要。
2.预防性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发生,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可选用阿司匹林这些药物宜长期服用,治疗期间应监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2)抗凝药物:对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特别是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较抗血小板药物效果好。对渐进性、反复发作和一过性黑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起预防卒中的作用。
3.脑保护治疗 对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缺血或脑梗死病灶者,可给予钙拮抗药行脑保护治疗。
(二)预防
定期到医院检查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眼底、心电图及心功能,发现异常时,积极治疗,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保持生活规律化。另外合理安排饮食,少吃动物肝脏和高胆固醇食物,戒烟忌酒也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