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是反映心脏除极和复极的电位变化,心电图波形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心脏本身的改变。但一些生理因素,如神经因素、性别、年龄、体形、体位、呼吸、饮食、时间、妊娠等,亦可影响心电图波形发生改变。
1.神经因素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心率增加、P-R及Q-T间期缩短、P及T波增大;迷走神经兴奋时常引起相反的结果。若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也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出现与上述影响相同的心电图变化。
2.年龄 小儿解剖生理不同于成年人,故心电图与成年人也有所差异。老年人与一般成年人也有所差别。老年人在心血管系统常见心肌萎缩和血管硬化,心电图上常显示P波减低,P-R及QRS间期延长,但大多数在正常高限并不超过正常值。在标准导联中出现Q波的较年轻人及中年人多,QRS电轴多趋向左偏。在V4、V5、V6常有S-T段及T波降低。这可能由于老年人潜在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较为多见所致,故不宜轻易做出诊断,而须进一步检查确定。
3.体形 肥胖体型者膈肌位置较高,心脏常趋向横位并伴有逆时针方向转位,故QRS平均电轴较一般体型者偏左。反之,瘦长型者膈肌位置偏低,心脏多呈垂直及顺时针方向转位,故心电图多表现平均电轴偏右。
4.体位 坐位和立位时,心脏较垂直,Ⅱ、Ⅲ、V2、V3、V4中S-T段多轻微下移,而T波多低平或倒置。左侧卧位时心脏向左移位,心电轴随之趋向左偏,胸部各导联的探查电极相对右移,致R波振幅减低、S波加深。右侧卧位时情况恰好相反,使胸导联上的R波振幅较平卧位时增高而S波变浅。通常描记心电图时均取平卧位,但在严重心力衰竭或其他特殊情况下,病人不能平卧而被迫采取其他特殊体位时,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在心电图上加以注明,以免发生漏诊。
5.呼吸 呼吸动作对心电图波形影响很大,在深呼吸时更为显著。与下述因素有关。
(1)心脏位置的变动,深吸气时膈肌下降,肺充血量增加,心脏趋于垂直。深呼气与此相反,致使心脏转向横位,伴随着心脏在胸腔中位置的变化,P、QRS、T向量环的方向必然发生改变,投影在各导联轴上的部位、长度,亦随之有所变化。
(2)肺组织导电的改变,吸气时肺组织膨胀,充气量增加,电阻加大,使传导至胸壁上的电压降低,故振幅变小。呼气时则正相反,因而振幅增大。
(3)心室充血量的变化,吸气时右心室回心血量增加,使右心室充血量增多,呼气时则相反,使左心室充血量增加。根据电学上短路传导原理,可知心腔内充血量愈多,短路传导愈显著,而在胸壁上记录的波形亦愈低。
(4)自主神经张力的变化,吸气时可使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使心率增加,传导速度加快;呼气时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结果。
6.性别 女性在生理解剖上与男性不尽相同,因心脏大小及乳房发育的影响,P-R及QRS间期多较男性为短,QRS及T波电压平均较男性为低。
7.运动 运动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P、QRS及T波的电压常较运动前增大,P-R、Q-T间期多较运动前缩短,且常出现S-T段轻度下移(Ta波的影响)。
8.饮食 进食后可使T波略有减低、Q-T间期轻度延长及心率稍有增快。
9.妊娠 妊娠晚期,由于膈肌升高而影响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致使QRS向量环及QRS波群发生相应改变,在Ⅲ导联中常出现明显Q波,必须与下壁心肌梗死鉴别。这种Q波在分娩后可迅速变小或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