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分为两型。具有文氏现象的房室传导阻滞为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由交界区绝对不应期延长、相对不应期明显延长引起。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传导系统的绝对不应期显著延长,只有很短的相对不应期。固定的2∶1房室传导阻滞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一个特殊类型,无法根据P-R间期的变化来区分Ⅰ型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中,房室传导比例呈3∶1或3∶1以上者,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交界区的不应期延长,心房激动有一部分落在不应期之外,可以传入心室,另一部分心房激动落在不应期之内,不能传入心室。心电图上表现为有的P波后面有QRS波群,有的P波后面没有QRS波群(心室脱漏)。传导阻滞的程度可用房室传导比例表示,P波与QRS波群可呈2∶1、3∶2、4∶3等不同传导比例。3∶2房室传导表示3次心房激动只有2次传入心室,有1次心房激动未能下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分为两型。

1.二度Ⅰ型 又称莫氏Ⅰ型或文氏型。心脏传导系统任何部位的传导逐次减慢,随后发生一次脱漏的心电图表现,称为文氏现象(Wenckebachphenomenon)。具有文氏现象的房室传导阻滞为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由交界区绝对不应期延长、相对不应期明显延长引起。第1个下传的P波引起的不应期延长,使第2个P波传到交界区时,交界区尚处于相对不应期,使P-R间期延长;第3个P波便落在相对不应期的更早阶段,P-R间期更延长;循此下去,直至最后1个P波落在前一激动的绝对不应期内而完全不能下传,发生一次脱落。经过心搏脱落的长间歇后,房室交界区的兴奋性有所恢复,故长间歇后的第1个P波又能以缩短的P-R间期下传。其心电图表现为:①P波规律地出现;②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1个P波后无QRS波群,脱落后的第1个P-R间期又缩短,如此周而复始,这种现象称为房室传导的文氏现象(图3-37)。

图3-37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

典型的文氏现象还可有以下特点:①P-R间期的增量(P-R间期超过前一个P-R间期的量)逐渐减少;②R-R间距逐渐缩短,即心室脱落的长间歇之后,心室率逐渐加快;③心室脱落所致的长R-R间歇短于任何两个最短的R-R间距之和。

2.二度Ⅱ型 又称莫氏(Mobitz)Ⅱ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传导系统的绝对不应期显著延长,只有很短的相对不应期。其心电图表现为:①发生心室脱落之前和之后的所有下传的搏动(P波后有QRS波群)的P-R间期都是恒定的,恒定的P-R间期可正常也可延长,下传的QRS波群形态是正常的,有部分可增宽、畸形;②房室传导比例可呈2∶1、3∶2、4∶3等(图3-38,图3-39)。

图3-38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

图3-39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

固定的2∶1房室传导阻滞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一个特殊类型,无法根据P-R间期的变化来区分Ⅰ型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图3-40)。

图3-40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1型)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中,房室传导比例呈3∶1或3∶1以上者(连续2个或2个以上P波后无QRS波群),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图3-41)。

图3-41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比例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