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颈源性头痛可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分为神经源性疼痛和肌源性疼痛。
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以往曾被称为神经性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等。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引起椎间盘物质释放,可直接导致非菌性炎症、水肿。由于免疫系统视椎间盘物质为异物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性炎症,引起颈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直接产生根性疼痛,末梢释放炎性介质,引起分布区域内软组织炎症也可产生疼痛,这是部分患者发生顽固性颈源性头痛的机制。颈源性头痛也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一方面神经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另一方面,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于肌肉组织,代谢的终末产物引起肌筋膜炎,产生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势,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损伤,是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中医病机:在中医理论上认为其属于“头痛” “头风” “厥头痛”等范畴,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在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肝郁肝火伤及阴络,肾阴肾精亏虚导致脑海失养,脾失健运致气血亏虚或痰浊内生阻于经络而致病。在经络辨证上,主要是六淫之邪伤及三阳经,而其中又以少阳经、太阳经为多见。
(二)诊断
1.一侧头痛,不累及对侧。根据疼痛部位、性质、体征,除外其他可致头痛的器质性疾病,上部颈椎旁、乳突下后部及头部压痛点是诊断颈源性头痛的重要依据。
2.疼痛的分布和特征相似,可由来自单侧颈上部、后部或枕部的外在压力引起。并可引发单侧颈部、肩和上肢的非根性疼痛。
3.颈椎活动范围减少。
(三)临床表现
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年龄多在20-60岁,本病以女性多见。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
检查可发现在耳下方颈椎旁及乳突下后方有明显压痛。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颞部、顶部、枕部压痛点。有的患者局部触觉、针刺觉减弱,部分患者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部分患者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可阳性,但也有患者无明显体征。有的患侧白发明显多于对侧。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有的可见颈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或棘突增宽变厚,棘上韧带钙化。CT检查多无特殊变化,少数患者可见颈椎间盘突出,但与疼痛部位及程度不一定密切相关。
(四)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2.手法 揉法、按法、抹法、扫散法、一指禅推法、拿法。
3.部位与取穴 百会、睛明、天门、风池、太阳、印堂、眉弓、攒竹、肩井、头维、颈部、额部。
4.操作步骤
(1)患者坐位,医生立其侧,用掌揉法揉额部3min。
(2)患者坐位,医生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治疗睛明、印堂、攒竹、太阳、颈部、头维3min。
(3)患者坐位,医生与其相对,用抹法开天门、推眉弓各20次。
(4)患者坐位,医生用扫散法循颞部胆经治疗30次。
(5)患者坐位,医生立其后,用拿法在风池、肩井各10次。
(五)验案
患者,女,34岁,左侧头痛半月余,加重3d。表现为左侧顶颞枕部的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每天发作数次,近3d来,发作时间可长达2h左右,伴颈部僵硬感,连及左肩。药物、针灸、理疗等效果不佳后,来门诊就治。颈椎病史10余年。口苦口干。
【检查】
(1)左侧C2-6横突压痛(++),棘突间隙压痛(+),颈椎间孔挤压试验(+)。舌苔黄腻,脉弦滑。
(2)颈椎磁共振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C4-5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3)诊断:颈源性头痛,颈椎间盘突出, C4-5椎管狭窄。
【辨证】肝胆郁热、上扰清窍。
【治则】疏解少阳、解痉止痛。
【治疗】
(1)拿法:足临泣 1min。
(2)一指禅推法:率谷、太阳、风池、颈部各5min。
(3)扫散法:颞枕部。
治疗1次后,症状即得以缓解,5次后愈。
【按语】头痛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病因复杂,须慎重辨别。在治疗中,有发病部位不同;有外感、内伤之分;有阳气受损、阴气虚亏之差,在治疗中选取不同穴位和手法的轻重。
在本病例中,患者病痛的部位和体质表现相符,辨证得当,取穴较易,重在手法相宜。足临泣拿法要重,使郁热之气得以降,一指禅推法和扫散法要轻,使清阳得以和,痉挛得以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