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膝关节贴膏药后疼痛加重

膝关节贴膏药后疼痛加重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肥大性膝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常发生于45岁以上或体重过重者。现代医学认为是关节骨质和软组织的退变,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肿胀、屈伸功能障碍。膝骨性关节炎起病缓慢,常常不知从何时开始,症状反复,有时有好转,有时增重,夜间膝关节伸直时疼痛加重,甚至完全不能走路。体位下蹲时疼痛加重,膝关节伸直时疼痛加重。因此,膝关节病的本质是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一)概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肥大性膝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常发生于45岁以上或体重过重者。现代医学认为是关节骨质和软组织的退变,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肿胀、屈伸功能障碍。膝关节为人体负重和活动量最大的关节,结构复杂,膝关节的活动和稳定主要靠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滑囊等结构,易受急慢性损伤和风寒湿邪的侵袭,其病因可有外伤、姿势不正、内分泌紊乱等。

中医病机:属中医学“痹病”范畴,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血行瘀滞,不通则痛。

(二)诊断

1.膝关节疼痛和发僵,早晨起床时较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多时又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

2.中期疼痛持续,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股四头肌萎缩,关节积液,甚至出现畸形和关节内游离体。

3.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可扪及摩擦音。

4.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髌骨、股骨髁、胫骨平台关节缘呈唇样骨质增生,胫骨髁间隆突变尖,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有时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三)临床表现

膝骨性关节炎起病缓慢,常常不知从何时开始,症状反复,有时有好转,有时增重,夜间膝关节伸直时疼痛加重,甚至完全不能走路。尤其是下坡下楼梯时,疼痛加重。以膝的内侧最多见,前侧也有,有时后侧也疼痛,外侧疼痛的比较少。活动增加会加重疼痛,休息能够减轻。体位下蹲时疼痛加重,膝关节伸直时疼痛加重。

(四)检查

1.膝髌处有明显压痛,股四头肌可见萎缩。

2.X线摄片可见胫、股骨内外髁、髁间棘增生及髌韧带钙化。关节间隙变窄。

3.髌骨研磨试验阳性。

4.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血沉正常,抗“O”及类风湿因子阴性,关节液为非炎性。

(五)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舒筋活络、通利关节。

2.手法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

3.部位与取穴 内外膝眼、梁丘、伏兔、鹤顶、血海、委中、合阳、承山。

4.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医生立其侧,用法在大腿前侧施治5min。

(2)医生用一指禅推法、按法分别在内外膝眼、鹤顶、梁丘、伏兔、血海推1min。

(3)医生用掌揉法揉髌骨1min,尽可能带动髌骨活动。

(4)患者俯卧位,医生立其侧,在患者股后侧、大腿后侧、小腿后侧,施以法10min。

(5)医生用一指禅推法、按法推委中、合阳、承山各1min。

(六)验案

患者,女,64岁,2010年3月就诊。

【主诉】右侧膝关节疼痛2年,加重1周。

【现病史】原有膝关节疼痛史,1周前因外出旅游,连续行走1h,右膝关节疼痛僵硬,屈伸不利,不能下蹲。曾进行理疗、服药等治疗效果不佳。

【检查】右膝关节肿胀,屈伸困难,下蹲时疼痛更甚,后侧委中、承山压痛点明显,并有条状反应物。X线摄片显示:髌股关节、膝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苔脉无常。

【辨证】外伤筋经、气滞血瘀。

【治则】理筋通络、活利关节。

【诊断】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疗】

(1)法:在腘窝、小腿后侧、比目鱼肌施以法10min。

(2)一指禅推法、按法:在委中、合阳、承山穴施以一指禅推法、按法各2min。

(3)一指禅推梁丘、膝眼各2min。

(4)掌揉髌骨1min。

(5)每周3次,并嘱减少活动。4次后疼痛明显减轻,屈伸好转,肿胀消退,经10次治疗后,自觉右膝无痛感,蹲位,行走基本正常。

【按语】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承受重力的大关节,运动功能以及减震都超过其他关节,其周围的众多肌肉、韧带,维系着膝关节的结构,使之稳定而又灵活。因此,膝关节病的本质是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中医学有“膝为筋之府”的说法。依据 《灵枢•经筋》所述:“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足三阴经筋行走于膝内侧,与缝匠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比目鱼肌、腓肠肌、膝内侧副韧带、髌内侧副韧带有联系。“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其别者,结于踹外,上中内廉,与中并上结于臀……”。足太阳经筋行走于膝后,与肌、胫骨后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半膜肌、半腱肌、比目鱼肌、筋膜有联系。“足少阳之筋,起于足第二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足少阳经筋行走于膝外侧,与股二头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膝副韧带、髂胫束有联系。“足阳明之筋,起于足第二、三、四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足阳明经筋行走于膝前,与髌韧带、股四头肌有联系。中医的筋经理论,与现代解剖学中肌肉和韧带的起止点,运动受力点基本是一致的。

临床上素有辨经和辨病之分,运用筋经分布规律来治疗膝关节病,更有效地解除痉挛,使经脉流通,气血通畅,使膝关节营养得以改善,关节滑利,关节稳定性得以恢复,从而缓解疼痛,肌肉筋骨功能得到康复,达到止痛、解除临床症状的效果。

总之,引起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其治疗手法既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所以临床上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手法应循经治疗,随证选择加减应用,以促进疾病的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