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慢性龈炎是最常见的牙龈疾病,主要病理表现是炎性细胞浸润,上层是中性粒细胞,下层是淋巴细胞,胶原纤维变性或丧失。
2.牙周炎分为始发期、早期病损、病损确立期、进展期。
3.牙周炎活动期、静止期病理变化。
一、牙龈病
1.慢性龈炎和龈增生的病理变化
(1)慢性龈炎:炎症水肿型,龈缘红肿、光亮、松软、易出血;纤维增生型,龈缘肿胀、坚实,炎症性增生。主要炎性细胞浸润,上层是中性粒细胞,下层是淋巴细胞,胶原纤维变性或丧失。
(2)龈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胶原纤维水肿、变性及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等。
2.剥脱性龈病损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多种疾病在牙龈的表征,上皮分离后未脱落而形成假膜,镜下可分为疱型与苔藓型。疱型为基底下疱或上皮内疱。苔藓型为上皮萎缩,基底细胞水肿,液化,可见胶样小体。
二、牙周炎
1.牙周炎活动期的病理变化
(1)牙面不同程度菌斑、软垢、牙石。
(2)牙周袋内大量炎性渗出、免疫球蛋白及补体。
(3)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
(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牙周袋。
(5)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牙槽嵴顶吸收。
(6)牙槽骨吸收、破坏。
(7)牙周膜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
(8)根面牙骨质暴露。
2.牙周炎静止期的病理变化
(1)炎症减少,新生纤维结缔组织,新生毛细血管。
(2)牙槽骨吸收呈静止态,原有吸收陷窝区有新的类骨质形成。
(3)牙根面被吸收,牙骨质也出现新生现象。
3.其他病理变化
(1)牙周变性:病理改变包括牙周膜主纤维束消失并发生水样变性、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局灶性坏死;牙槽骨及颌骨形成障碍、发生广泛的骨吸收、骨的沉积线紊乱等病理性成骨;牙骨质形成障碍,发生颗粒样钙化等病理性沉积。牙周膜内的血管也发生各种变化,如血管增生、扩张,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等改变。
(2)牙周创伤:牙槽骨的硬骨板消失,骨小梁改建,改建后的骨小梁,其分布与受力的分布方向一致,牙根面也可发生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固有牙槽骨吸收,张力侧受牵引的硬骨板出现成层的增生,受压侧的牙周膜组织可有变性、坏死及钙化发生。牙周炎晚期,继发性咬合创伤加重,其组织病理改变也明显加重,出现牙周组织局部坏死、脱落。
(3)牙周萎缩:牙周萎缩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不明显,因为萎缩是器官或细胞成分在达到正常成熟之后,又出现缩小或量的减少所致,组织学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各层次减少,致使上皮变薄,结缔组织成分减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试题精选
1.牙周袋形成,尚无明显牙槽骨吸收的病理变化见于牙周炎的
A.始发期
B.早期病变
C.病损确立期
D.进展期
E.静止期
2.慢性龈炎时,自上皮下方的炎症细胞浸润层依次是
A.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C.浆细胞、淋巴细胞
D.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E.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
3.骨上袋的病理变化主要是
A.假性牙周袋
B.牙槽骨无吸收
C.牙槽骨高度降低
D.固有牙槽骨吸收
E.牙周膜破坏明显
答案:1.C 2.B 3.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