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的杆菌,抗酸染色阳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主要是免疫力随结核分枝杆菌或者其成分在体内存在而存在。
2.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阳性提示感染过TB或者接种卡介苗成功;强阳性提示活动性结核病,阴性提示未感染过结核,未接种卡介苗,细胞免疫力功能低下。
3.微生物学检查时标本的选择根据感染部位而定,直接涂片镜检,预防主要是接种卡介苗。
4.麻风分枝杆菌引起麻风,为一种慢性传染病。
一、结核分枝杆菌
(一)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一般不易着色,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呈红色。无鞭毛,无芽胞,不产生内、外毒素。专性需氧,对乙醇、紫外线敏感,对干燥抵抗力强。
(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感染免疫,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迟发型超敏反应。
(三)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结核菌素(OT)试验原理是测定机体对结核菌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以此判断机体有无抗结核免疫力。
1.结果判断 取OT(旧结核菌素)或PPD(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5U(0.1ml),于前臂皮内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局部出现红肿和硬结,且>5mm者,为阳性,表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分别用1U、5U和100U皮试均为阴性者,若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常,表示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2.应用
(1)选择卡介苗的接种对象,并作为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效果评价的指标。
(2)婴幼儿结核病诊断的参考指标。
(3)评价肿瘤患者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
(4)人群中结核菌感染的流行率调查。
(四)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1.微生物学检查
(1)染色镜检:直接涂片或集菌后涂片,抗酸染色后镜检。如发现抗酸阳性细菌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2)分离培养:接种于罗氏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需2~4周才能观察到菌落。
(3)动物实验:可直接感染动物后观察发病情况。
(4)利用PCR检测细菌核酸。
2.防治原则
(1)预防接种: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最有效的措施。
(2)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利福平、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链霉素等。
二、麻风分枝杆菌
1.形态和染色 表现为明显的抗酸染色特性,形态上酷似结核分枝杆菌,呈束状排列,为典型的胞内寄生菌。细胞的胞质呈泡沫状,故称为泡沫细胞。
2.致病性 主要通过呼吸道、破损的皮肤黏膜和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主要是细胞免疫。
(1)瘤型麻风。
(2)结核样型麻风。
试题精选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学诊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A.革兰染色
B.镀银染色
C.亚甲蓝染色
D.抗酸染色
E.棉兰染色
答案: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