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免疫增强药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疾病、慢性细菌或病毒感染和肿瘤等。免疫抑制药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2.人工主动免疫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注射抗原性物质(疫苗),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此种免疫应答出现较晚,接种后1~4周才能产生,维持时间较长,多用于疾病的预防。人工被动免疫为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因子等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免疫持续时间短。
3.疫苗的分类:①人工主动免疫制药,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类毒素;②人工被动免疫制剂,包括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制剂、单克隆抗体制剂;③新型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一、免疫治疗
(一)免疫治疗的概念
免疫治疗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二)免疫治疗的分类及应用
1.免疫增强疗法 感染、肿瘤、免疫缺陷病的治疗。
2.免疫抑制疗法 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超敏、炎症治疗。
3.主动免疫治疗 免疫原性的制剂,机体主动产生特异免疫力。
4.被动免疫治疗 提供现成免疫效应物质,直接发挥免疫效应。
5.特异性疗法 调整免疫功能,制剂的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
6.非特异性疗法 调整免疫功能,制剂的作用无抗原特异性。
二、免疫预防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
人工免疫则是人为地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是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
(二)人工免疫的分类
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1.人工主动免疫 是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如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的方法。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具有抗原性物质的生物制品被称为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 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以治疗或预防感染性疾病或其他疾病的方法。
(三)疫苗的种类及应用
1.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灭活疫苗是用经理化方法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伤寒、百日咳、霍乱、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狂犬病、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均已被制成了灭活疫苗。
2.减毒素疫苗 减毒素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持久,有减毒活疫苗恢复毒力,在接种后引发相应疾病的报道。免疫缺陷者和孕妇一般不宜接受活疫苗接种。卡介苗、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活疫苗是常用的减毒活疫苗。
3.类毒素疫苗 类毒素疫苗是采用细菌类毒素制成的疫苗。类毒素是经甲醛处理的、失去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的细菌外毒素。接种类毒素可诱生机体产生相应外毒素的抗体。这种抗体被称为抗毒素。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的毒性。常用的制剂有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等。
4.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采用病原体能引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成分制成的疫苗,例如,采用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提取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制成的乙型肝炎疫苗;采用从细菌提取的多糖成分制备的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B型流感杆菌的多糖疫苗。
5.合成肽疫苗 即合成功能性T、B细胞表位,用最小的抗原结构功能单位来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Th与CTL识别的表位具有严格的MHC限制性,而HLA分子具有高度多态性,单一表位疫苗很难在群体中奏效。因此必须了解人群HLA多态性情况和结合表位肽的锚定氨基酸,综合设计有利于某HLA分子取用的表位肽序列。合成肽疫苗的最大缺点是分子小、免疫原性弱,常需交联载体并使用佐剂。合成价格也较昂贵。
6.基因工程疫苗 采用重组DNA技术和细菌发酵或细菌培养技术生产的蛋白多肽类疫苗。
(1)重组抗原疫苗。
(2)重组载体疫苗。
(3)转基因植物疫苗。
7.DNA疫苗 DNA疫苗是携带能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这种质粒在直接接种机体后,可自能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基因表达出相应的蛋白多肽,后者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8.偶联疫苗 细菌荚膜多糖具有抗吞噬作用。荚膜多糖属于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免疫后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对婴幼儿的免疫效果很差。将细菌荚胰多糖化学连接于白喉类毒素(蛋白质载体),能引起T、B细胞的联合识别,产生IgG,明显提高了免疫效果。已获准使用的有b型流感杆菌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等。
试题精选
卡介苗(BCG)适宜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A.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B.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C.严重的结核病患者
D.新生儿以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E.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答案: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