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利尿药的降压作用缓慢、温和、持久。
2.β受体阻断药的降压机制:①肾,邻球旁器β1分泌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②心脏,β1受体↓-心排血量↓;③中枢,β受体↓-中枢兴奋性神经元↓-外周交感神经张力↓-血管阻力↓;④突触前膜,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2受体↓-递质释放↓。
作用特点:①口服起效缓慢,降压作用温和;②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③长期应用不易产生耐受性。
3.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降压时,无明显心率加快,可逆转心血管重构,可升高血浆肾素活性。
4.氯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
5.钙拮抗药的主要不良反应:①一般:头痛、恶心、便秘等;②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功能抑制等。
一、利尿药
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利尿药降低血管阻力最可能的机制是持续地降低体内Na+浓度及降低细胞外液容量。
1.高效能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肾脏髓襻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利尿作用强大,如呋塞米、依他尼酸、利尿酸、布美他尼等。
2.中效能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利尿效能中等,如噻嗪类、氯噻酮等。
3.低效能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利尿作用弱于上述两类。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以及作用于近曲小管的碳酸酐酶抑制药,如乙酰唑胺等。
二、钙拮抗类药物
1.药理作用 作用于细胞膜L-型钙通道,通过抑制钙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而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导致小动脉扩张,总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降低血压。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可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反射性增强而引起心率加快。
2.临床应用 对轻、中、重度高血压均有降压作用,亦适用于合并有心绞痛或肾脏疾病、糖尿病、哮喘、高脂血症及恶性高血压患者。目前多推荐使用缓释片剂,以减轻迅速降压造成的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加。
三、β受体阻滞药物
抗高血压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对β1和β2受体具有相同的亲和力,缺乏内在拟交感活性。通过减少心排血量、抑制肾素释放、在不同水平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中枢部位、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外周神经水平)和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等。
用于各种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可作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对心排血量及肾素活性偏高者疗效较好,高血压伴有心绞痛、偏头痛、焦虑症等选用β受体阻滞药较为合适。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类药物
1.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具有轻至中等强度的降压作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不伴反射性心率加快。其降压机制如下:抑制ACE,AngⅡ生成减少,血管舒张;同时减少醛固酮分泌,以利于排钠;特异性肾血管扩张亦加强排钠作用;抑制缓激肽的水解,缓激肽增多;卡托普利亦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2.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型高血压。目前为抗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本品尤其适用于合并有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且无耐受性,连续用药1年以上疗效不会下降,而且停药不反跳。卡托普利与利尿药及β受体阻滞药合用于重型或顽固性高血压疗效较好。
3.不良反应 首剂低血压、咳嗽、高血钾、低血糖、肾功能损坏、胎儿畸形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五、氯沙坦
氯沙坦属于AT1受体拮抗药,AT1受体被阻滞后,AngⅡ收缩血管与刺激肾上腺释放醛固酮的作用受到抑制,导致血压降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其阻滞AngⅡ的促心血管细胞增殖肥大作用,能防治心血管的重构。
试题精选
1.下列降压药物中便秘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
A.硝苯地平
B.维拉帕米
C.氯沙坦
D.普萘洛尔
E.卡托普利
2.某一高血压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同时患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应选用治疗的药物是
A.强心苷(甙)
B.糖皮质激素
C.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D.酚妥拉明
E.哌唑嗪
(3-5题共用备选答案)
A.硝苯地平
B.普萘洛尔
C.氢氯噻嗪
D.呋塞米
E.可乐定
3.伴有支气管哮喘的高血压病人不用
4.伴有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的高血压病人首选
5.伴有消化道溃疡的高血压患者宜用
答案:1.B 2.D 3.B 4.A 5.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