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肝素在体内、外均有迅速而强大的抗凝作用,但口服无效。其机制为:强化或激活抗凝血酶Ⅲ作用,抑制凝血因子Ⅱa、Ⅸa、Ⅹa、Ⅺa、Ⅻa。
2.香豆素类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阻断凝血因子Ⅱ、Ⅷ、Ⅸ、Ⅹ的合成。口服有效,只在体内有抗凝作用。
3.阿司匹林小剂量抑制血栓的生成,大剂量促进血栓的生成。
4.维生素K在肝内作为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5.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①扩充血容量;②抗血栓和改善微循环;③渗透性利尿。
一、肝素
1.药理作用 体内、体外肝素均有强大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可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AT-Ⅲ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Ⅲ-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各种原因引起的DIC;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形成;体外抗凝。
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
1.药理作用 在肝脏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维生素K循环受阻则影响含有谷氨酸残基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前体、抗凝血蛋白C和抗凝血蛋白S的γ-羧化作用,使这些因子停留于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从而影响凝血过程。
2.药物相互作用 食物中维生素K缺乏或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使体内维生素K含量降低,可使本类药物作用加强。阿司匹林等血小板抑制药可与本类药物发生协同作用。水合氯醛、羟基保泰松、甲磺丁脲、奎尼丁等可因置换血浆蛋白,水杨酸盐、丙米嗪、甲硝唑、西咪替丁等因抑制肝药酶菌使药物作用加强。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因诱导肝药酶,口服避孕药因增加凝血作用可使本类药物作用减弱。
三、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 低浓度阿司匹林能使PG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PGI2)合成。PGI2是TXA2的生理对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能促进血栓形成。
2.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小剂量(50~100mg/d)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对血小板功能亢进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有治疗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可降低梗死率和病死率。
四、纤维蛋白溶解类药物
1.链激酶的作用 链激酶能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SK纤溶酶原复合物,促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导致血栓溶解。
2.链激酶的临床应用 静脉或冠脉内注射可使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梗死血管重建血流。对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眼底血管栓塞均有疗效。但须早期用药,血栓形成不超过6h疗效最佳。
五、促凝血药
1.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早产儿、新生儿出血等患者及香豆素类、水杨酸类药物或其他原因导致凝血酶原过低而引起的出血者,亦可用于预防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继发的维生素K缺乏症。
2.维生素K的不良反应 静脉注射太快可产生潮红、呼吸困难、胸痛、虚脱,较大剂量对新生儿、早产儿可发生溶血及高铁血红蛋白症,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病人也可诱发溶血。
六、抗贫血药
1.铁剂的临床应用 治疗失血过多或需铁增加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疗效极佳。
2.叶酸、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 当叶酸缺乏时,导致DNA合成障碍,细胞有丝分裂减少。由于对RNA和蛋白质合成影响较少,使血细胞RNA∶DNA比率增高,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维生素B12合用治疗效果好。①当维生素B12缺乏时,叶酸代谢循环受阻,导致叶酸缺乏症。②当缺乏维生素B12时,甲基丙二酰辅酶A蓄积,结果合成了异常脂肪酸,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七、血容量扩充药
1.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 右旋糖酐分子量较大,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
2.右旋糖酐的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急性失血、创伤和烧伤性休克。
试题精选
1.链激酶属于
A.抗贫血药
B.抗血小板药
C.纤维蛋白溶解药
D.抗凝血药
E.促凝血药
2.能增强抗凝血酶Ⅲ(ATⅢ)对凝血因子灭活作用的药物是
A.维生素B12
B.香豆素类
C.阿司匹林
D.维生素K
E.肝素
答案:1.C 2.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