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主诉内容包括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发病时间及部位,不超过20字。
2.张口度检查:正常三指,3.7cm;轻度:二指,2.0~2.5cm;中度:仅一指,1.0~2.0cm;重度:不到一指,<1cm;牙关紧闭。
3.唾液正常每日分泌量1000~1500ml,90%来自腮腺和下颌下腺。
4.脓肿用8号或9号粗针头;血管瘤用7号针头;细针吸取活检用6号针头。
5.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尤其是高压灭菌法,注意作用时间和应用范围。
6.止血方法:钳夹、结扎止血(最常用)、阻断止血、压迫止血、药物止血。
7.常用的引流方法及负压引流的时间和注意事项。
8.绷带包扎的目的:保护、止血、消肿、防止骨折错位、保温、镇痛、固定。
一、口腔颌面外科病史记录
1.入院病史 入院病历要在患者入院后24h内完成。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月经及生育史、家族史。
2.入院志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婚否、职业、入院时间等基本信息)。
(2)主诉: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体征)、部位和患病时间的概况,不超过20字。
(3)现病史:基本内容与住院病历相同。
(4)既往史及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月经及生育史,家族史。
(5)体格检查:记述阳性体征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体征。
(6)实验室和器械检查:记录重要的阳性结果或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结果。
(7)诊断:同住院病历。
(8)记录者签名。
3.门诊病史
(1)封面内容逐项填写,强调药物过敏情况。
(2)初诊病历: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处理意见和医师签名。
(3)复诊病历:应重点记述前次就诊后各项诊疗结果和病情演变情况。
(4)每次就诊均应填写就诊日期。
(5)请求其他科会诊时,应将请求会诊目的、要求及本科初步意见在病历上填写清楚,并由本院高年资医师签名。
(6)被邀请的会诊医师(本院高年资医师)应在请示会诊病历上填写检查所见、诊断和处理意见。
(7)门诊病人需要住院检查和治疗时,由医师填写住院证。
(8)门诊医师对转诊的病员应负责填写病历摘要。
(9)法定传染病应注明疫情报告情况。
4.急诊病史 同门诊病历,急诊病历特别要增添具体时间。
二、临床检查
(一)口腔检查
遵循由外到内、由前至后、由浅入深的顺序。主要包括:
1.口腔前庭检查 依次检查唇、颊、牙龈黏膜、唇颊沟以及唇颊系带情况。注意有无颜色异常、质地改变;是否存在瘘管、窦道、溃疡、假膜、组织坏死、包块或新生物;腮腺导管乳头是否红肿、溢脓等。例如:铅、汞等重金属中毒牙龈边缘可出现蓝黑色线状色素沉着;慢性颌骨骨髓炎和根尖周炎可见窦管和窦道;溃疡性龈炎可见龈乳头消失;化脓性腮腺炎可有腮腺导管口红肿、溢脓。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病人不断增加,而艾滋病早期症状又主要是口腔表征,因此对其相关症状如牙龈线形红斑、坏死性牙周炎和口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应引起足够重视。必要时应做血清学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2.牙及咬合检查 检查咬合关系时,应着重检查咬合关系是否正常。咬合错乱在临床上常与颌骨骨折、假骨畸形、颌骨肿瘤以及颞下颌关节病变有关。
张口度检查主要应明确是否存在张口受限,并对影响张口运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张口受限常表示咀嚼肌群(升颌肌)或颞下颌关节受累;也可因骨折移位阻挡,如颧弓骨折阻挡下颌冠(髁)突运动,或瘢痕挛缩等原因所致。还须注意面深部间隙恶性肿瘤也可引起张口受限。
检查张口度时以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为标准。正常人的张口度约相当于自身示指、中指、环指三指末节合拢时的宽度,平均约为3.7cm。临床上张口受限分四度: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两横指,2~2.5cm。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一横指,1~2.0cm。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cm以内。
完全性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
3.固有口腔及口咽检查 对于唇、颊、舌、口底和下颌下区病变,可行双指双合诊或双手双合诊检查,以便准确了解病变范围、质地、动度以及有无压痛、触痛和浸润等。检查时以一只手的拇指和示指,或双手置于病变部位上下或两侧进行。前者适用于唇、颊、舌部检查;后者适用于口底、下颌下检查。双合诊应按“由后向前”顺序进行。
(二)颌面部检查
1.表情与意识神态检查 颜面部表情和意识神态变化不仅是某些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表征,也可是某些全身疾病和全身功能状态的反映。颅脑损伤或功能衰竭常伴有瞳孔和意识神态改变,颜面表情也可反映病人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轻重。
2.外形与色泽检查 观察颌面部外形,比较左右是否对称,比例是否协调,有无突出和凹陷。检查颌面部皮肤色泽、质地和弹性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肿瘤、外伤和畸形都有外形改变;而炎症、血管瘤、神经纤维瘤、恶性黑色素瘤、白斑病、麻风病等也伴有皮肤颜色的改变。
3.面部器官检查 眼、耳、鼻等面部器官与某些颌面部疾病关系密切,应同时检查。
4.病变部位和性质检查 对于已发现的病变,应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病变确切部位、查清病变所在的解剖区域及涉及的组织层面。同时还应明确其形态、范围、大小以及有无活动、触痛、波动感、捻发音等体征。
对于病变的性质,可以通过扪诊有无压痛,病变软硬程度、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能否移动,扪之是否光滑、有无结节等体征进行初步判断。一些特殊征象对明确病变性质则有直接提示作用。如脓肿出现的波动感,动脉瘤可有的搏动感,颌骨囊肿触压可有乒乓球样感,海绵状血管瘤的体位试验阳性等。
5.语音及听诊检查 腭裂语音、舌根部肿块为含橄榄音、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听诊等。
(三)颈部检查
1.一般检查 颈部外形,色泽,轮廓,活动度有无异常,有无肿物等。
2.淋巴结检查 有无肿大,部位,数目,大小,活动度,压痛,有无粘连。
(四)颞下颌关节检查
1.面型及关节动度检查 面型是否对称,有无异常动度,压痛。
2.咀嚼肌检查 两侧肌肉收缩力是否对称,有无压痛。
3.下颌运动检查 开闭、侧方、前伸运动是否正常,有无弹响,偏斜,开口度,开口形。
4.关系检查
关系是否正常,有无紊乱。
(五)唾液腺检查
1.一般检查 两侧对比,形态大小,分泌物色、质、量观察分析。腮腺和下颌下腺的扪诊应包括腺体和导管。腮腺扪诊一般以示、中、环指三指平触为宜,切忌用手指提拉触摸,因此时易将腺叶误认为腮腺肿块。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扪诊则常采用双手双合诊法检查。
2.分泌功能检查 定性检查(酸性刺激分泌量增加,观察导管有无堵塞、腺体有无胀痛等),定量检查(正常分泌量每日1000~1500ml,90%来自腮腺和下颌下腺,3%~5%来自舌下腺,剩余来自小唾液腺)。
三、辅助检查
1.病理检查
(1)穿刺检查:针头选择——脓肿用8号或9号粗针头;血管瘤用7号针头;唾液腺肿瘤用6号针头(细针吸取活检)。
(2)切取活体检查:适用于表浅或有溃疡的肿瘤。可以不用麻醉或在局部阻滞麻醉下进行,浸润麻醉不宜采用。用11号手术刀,最好在肿瘤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切取0.5~lcm 一块楔状组织,立即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以备病理检查。局部压迫止血,不必严密缝合。黏膜病变标本取材不应小于0.2cm×0.6cm。对舌根及口咽部肿瘤的钳取组织活检,因一般只能钳取到表面组织,其诊断结论有时不甚可靠,必须结合临床。切取活检时,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亦不宜使用染料类消毒剂,以免肿瘤细胞变形或着色而影响诊断。因电刀可引起细胞内蛋白变性,切取标本时也不应采用。还应注意切取组织宜深,不要在坏死部位切取,以免取到坏死组织,做出错误结论。对于有多处、多种损害的病变,可在不同病变部位多处取材。
需要指出的是,血管性肿瘤或血管畸形、恶性黑色素瘤一般不做活组织检查,以免造成大出血或肿瘤快速转移。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唾液腺、下颌下和面颈部肿块。
(2)X线检查:牙体、牙髓、牙周、唾液腺结石(下颌横断片)及颌骨病变。
(3)CT检查:颌面部肿瘤,特别是深部肿瘤较好。
(4)MRI检查:肿瘤、血管性病变及颞下颌关节疾病。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关节内镜检查。
3.化验检查 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等。
四、消毒和灭菌
1.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
(1)灭菌: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①高压蒸汽灭菌:应用最普遍,效果可靠。用蒸汽压力104.0~137.3kPa时,温度可达121~126℃,维持30min,即能杀死包括芽胞在内的一切细菌。多用于一般能耐受高温的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搪瓷、敷料、橡胶类、药物等灭菌。
②煮沸灭菌:适用于耐热、耐温物品,但可使刀刃的锋利性受损。消毒时间在水中煮沸后开始计时,持续15~20min,但带芽胞的细菌至少需要煮沸1h才能杀灭。如在水中加碳酸氢钠成2%碱性溶液,沸点可提高到105℃,灭菌时间缩短至10min,并可防锈。
③火烧法: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但此法常使锐利器械变钝,并失去光泽,一般不首选。
④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陶瓷等器具,以及不宜用高压蒸汽灭菌的明胶海绵、凡士林、油脂、液状石蜡和各种粉剂。一般160℃持续120min,170℃持续90min,180℃持续60min。
(2)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
①药液浸泡消毒法:用于锐利器械、内腔镜(表20-1)。
表20-1常用药物浸泡消毒液
②甲醛蒸气熏蒸法:用于电钻直机头、电动骨钻机头。
2.手术者消毒和灭菌 更换手术室的衣裤鞋帽,洗手浸泡,穿手术衣,戴橡皮手套等,均与外科手术的要求一致。
3.手术区消毒和灭菌
(1)术前准备:患者术前理发沐浴,备皮。
(2)常用消毒药物。
①碘酊:颈部用2%,口腔内用1%,头皮部用3%,过敏者禁用。
②氯己定:皮肤用0.5%,口腔内或者创口用0.1%。
③0.5%碘伏:用于皮肤及口腔。
④75%酒精:与碘酊先后使用。
(3)消毒方法:应从术区中心开始,逐步向四周环绕涂布,但感染创口相反。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及多个术区的手术应分别消毒。
(4)消毒范围:头颈部手术消毒范围应至术区外10cm,四肢、躯干则需扩大20cm,以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范围为原则。
五、手术基本操作
1.显露 切口的设计要考虑手术区的神经、血管、腮腺导管等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和行径,切口选择比较隐蔽的部位和天然皱褶处,方向与皮纹一致。
2.止血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下列几种。
(1)钳夹、结扎止血:此法为术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对于大块的肌束应采取先钳夹,再剪断,最后缝扎,才能安全可靠,常用的缝扎方法为贯穿缝合法。
(2)阻断止血:此法为临床上止血效果最明显、最可靠的方法。
(3)压迫止血:使用外力压迫局部,可使微小血管管腔闭塞,从而达到止血效果。对于广泛渗血,可用温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对局限性出血又查不到明显出血点的疏松组织出血区,可用荷包式或多圈式缝扎压迫止血。骨髓腔或骨孔内的出血则用骨蜡填充止血。腔窦内出血及颈静脉破裂出血而又不能缝合结扎时,则可用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以后再分期逐渐抽除。对急性动脉出血,可选用手指立即压迫出血点,或压迫供应此区知名动脉的近心端,继而再用其他方法止血。
(4)药物止血:使用药物止血,可分为全身和局部用药两类。①全身用药止血。常用止血芳酸、止血敏等。②局部用药止血。常用明胶海绵、淀粉海绵、止血粉等药物。
(5)热凝止血:使用电刀或光刀手术,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
(6)低温止血:低温降压麻醉(体温降至32℃左右)可减少机体周围组织的血容量,从而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
(7)降压止血:术中使收缩压降至10kPa(80mmHg)左右,即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但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以30min左右为宜,且对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禁用。
3.解剖分离
(1)锐性分离:用于精细的层次解剖或分离粘连坚实的瘢痕组织。
(2)钝性分离:用于正常肌和疏松结缔组织的分离和良性肿瘤的摘除。相对安全但创伤较大。
4.打结 要求打方结、外科结,从而防止打滑结。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以单手打结和持针钳打结最为常用,前者一般缝合时使用,后者多用于口腔内及深部缝合。
5.缝合
(1)原则:在彻底止血的基础上,自深而浅逐层进行严密而正确的对位缝合,以期达到一期愈合的目的。
(2)基本要求
①良好对位,无无效腔:切口两侧组织要接触良好,避免留有死腔;缝合应在无张力或最小张力下进行。
②先游离侧,后固定侧。
③防止内卷和外翻:缝合应包括皮肤全层,进针时针尖与皮肤垂直,并使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等于或略小于皮下间距,才可达到满意效果。切口两侧进出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造成皮肤创缘内卷;相反,进出针间距小于皮下间距则皮肤创缘呈现过度外翻。
④皮肤缝合进针点离创缘的距离(边距)和缝合间隔密度(针距)应以保持创缘接触贴合而无裂隙为原则。
⑤缝合的组织之间不能夹有其他组织,以免影响愈合。
⑥打结松紧适度。
⑦在功能部位(如口角、下睑等)要避免过长的直线缝合,否则愈后瘢痕直线收缩,导致组织器官移位,临床上常以对偶三角瓣法换位呈“Z”曲线缝合。
⑧选用合适的缝线。
⑨张力过大的创口应做潜行分离和减张缝合。
6.引流
(1)引流适应证:感染创口、渗出液多、留有无效腔、止血不全创口。
(2)引流方法
①片状引流:引流物由废橡皮手套剪成条状制成。主要用于口外创口小量渗液的引流。
②纱条引流:多用特制的油纱条和碘仿纱条作为引流物。主要用于脓腔引流;碘仿纱条的防腐、杀菌、除臭作用强,常用于重度和混合感染的创口引流。
③管状引流:由普通细橡皮管或导尿管剪成引流物,因系管状,故具有引流作用强和便于冲洗及可注药的特点,多用于颌面颈部较大创口和脓腔的引流。现临床上亦常应用半管引流。
④负压引流:此引流法优点较多,具有较强的引流作用,而且不需加压包扎伤口,病人感觉舒适;因创口内是负压,组织间贴合紧密,利于创口愈合,也不易继发感染。主要用于颌面颈部较大手术的术后引流。
前三种引流方法创口是开放的,故称开放引流;后一种创口是封闭的,称闭式引流。
(3)引流时间:24~48h后去除引流,负压引流去除时间:在24h内引流量不超过20~30ml,及时拔管。
(4)引流部位:开放引流放置创口最低处,负压引流避开大血管神经附近。
六、创口处理
1.创口分类、愈合及处理原则
(1)分类:无菌创口、污染创口、感染创口。
(2)愈合:①一期愈合,伤口经过缝合或本来裂隙很小,其边缘对合良好,上皮迅速再生连接,愈合时间一般是1周左右。局部只有很少量的瘢痕组织,功能良好。②二期愈合,伤口较大(未做处理)或并发感染等,主要是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和伤口收缩达到愈合,又称瘢痕愈合,愈合时间较长。外观和功能(出汗、感觉、弹性等)均不及一期愈合。
(3)处理原则
①无菌创口:严密缝合,可放置24~48h引流;不轻易打开敷料;面部严密缝合的创口可早期暴露并清除渗出物;面部可早期拆线(5d),颈部为7d。
②污染伤口:初期缝合;一般不打开敷料观察,除非高度感染;可早期暴露;面部拆线时间5d,口内创口7d,腭裂10d;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口内创口可给予漱口液含漱。
③感染伤口:不做初期缝合;定期换药;有肉芽组织或化脓,创口应湿敷;脓腔引流要通畅,进行药物冲洗,瘘管可进行搔刮或烧灼;处理缝合的创口1周拆线;全身抗感染治疗。
2.换药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1)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均须无菌。防止污染及交叉感染。
(2)换药次序:先无菌伤口,后感染伤口,对特异性感染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在最后换药。指定专人负责。
(3)换药技术
①移去外层敷料,将污敷料内面向上,放在弯盘内。
②用镊子或血管钳轻轻揭去内层敷料,如分泌物干结粘着,可用生理盐水润湿后揭下。
③一只镊子或血管钳直接用于接触伤口,另一只镊子或血管钳专用于传递换药碗中物品。
④75%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棉球轻拭去伤口内脓液或分泌物,拭净后根据不同伤口选择用药或适当安放引流物。
⑤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固定,贴胶布方向应与肢体或躯干长轴垂直。
3.绷带包扎的目的
(1)保护术区和创部,防止继发感染,避免再度受损。
(2)止血并防止或减轻水肿。
(3)防止或减轻骨折错位。
(4)保温、镇痛。
(5)固定敷料。
4.口腔颌面部常用绷带类型及应用
(1)交叉十字绷带:适用于颌面和上颈部术后和损伤的创口包扎。
(2)四头带:用于颏部、面颊部、鼻旁伤口的加压包扎。
(3)单眼包扎法:用于半侧头部、眼部、耳部伤口的包扎。
(4)颅颌弹性绷带。
(5)石膏绷带。
(6)颈部“8”字绷带。
试题精选
1.洗必泰溶液为口内手术后常用的含漱液,其浓度是
A.0.01%~0.03%
B.0.05%~0.12%
C.0.3%~0.5%
D.1%~3%
E.3%~5%
2.不能采用戊二醛消毒的是
A.口镜、镊子、探针
B.金刚石钻针
C.碳钢钻针
D.银汞合金充填器械
E.可见光固化器光纤头
3.下列物品中禁用高压蒸汽灭菌的是
A.金属器械
B.棉球敷料
C.明胶海绵
D.玻璃制品
E.插入针头排气的瓶装液体
4.煮沸消毒法的应用,错误的是
A.可使刀刃锋利性受损
B.适用于耐热、耐温物品
C.杀灭乙肝病毒,应煮沸30min
D.消毒时间自浸入开始计算,一般15~20min
E.加入2%碳酸氢钠,可缩短消毒时间
5.口腔颌面部损伤清创时,对创伤组织的去留应
A.尽量保留,以减轻可能的畸形
B.尽量去除创缘不齐的组织,使缝合美观
C.只要有异物污染均切除,以减少感染机会
D.离体的组织均应遗弃
E.口腔黏膜弹性大,不必过于强调保留
6.换药的主要目的
A.清洗伤口
B.常规要求
C.检查和促进创口正常愈合
D.使敷料保持整洁
E.患者要求
7.患者,46岁。右侧腮腺区无痛性肿大4年,近半年起左侧腮腺也明显肿大,两侧面部不对称,并伴口干、不适。在行腮腺扪诊检查时,正确的方法是
A.拇指、示指夹住做提拉式扪诊
B.示指、中指、环指做平触扪诊
C.拇指、示指相对触诊扪诊
D.拇指扪诊
E.双合诊
8.患者,38岁,因颌面部皮肤癌入院手术治疗。术中在做必要的组织切除后,出现创缘两侧厚薄不均,为尽量使缝合后皮肤平整,最适合的措施是
A.采用外翻缝合
B.做环式(皮肤—皮下—皮肤)缝合
C.薄侧做附加切口调整后缝合
D.厚侧先做潜行分离调整缝合
E.缝合时组织在薄侧稍多而深些,厚侧稍少而浅些
(9-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玻璃球灭菌法
C.浸泡消毒法
D.酚类消毒
E.盐灭菌法
9.牙科用高速手机灭菌应首选
10.可见光固化器手柄消毒推荐使用
答案:1.B 2.E 3.C 4.D 5.A 6.C 7.B 8.E 9.A 10.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