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抽象反映,是大脑思维的一种状态,有一种特殊的定性感觉。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事物,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即有相当多的主观体悟和推断成分,属于个体,有别于他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学家、脑科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唐孝威,以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脑科学家黄秉宪教授总结出意识的4个要素:觉醒、内容、指向和情感。它们之间可以两两、一到多及多到一相互作用,并指出觉醒要素的活动功能在脑干的网状结构及脑的边缘系统;内容要素的活动功能在大脑的颞叶、顶叶与枕叶;指向要素的活动功能在大脑的额前叶。意识的大部分内容可以通过使用语言来描述。如果说语言是描述事件的一种抽象符号,那么,意识就应该是由语言这种抽象符号组成的更高一层次的抽象符号。在上一章里已述及,语言可以分解成句子,句子在大脑的语言中枢内有一对应的神经信息编码单元,那么,意识就可以表示为以神经信息编码单元为元素的一个更大的网络。换句话说若干个神经元树突连接网络组成一个网络群,这个网络群比神经信息编码单元高了一层(如图3-1所示)。
3-1 神经元树突网络群示意图
这个网络群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体悟一下意识的心理特征,意识反映了某一段时间对外界事物或内心状态的知觉,这种知觉具有整体和自组织属性。用网络群表示时,网络群中的各节点不论属于哪个网络都可以通过若干路径达到,不会相隔得太远。就是说它不同于规则网络,也不同于随机网络。那么,我们很快会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小世界网络。根据小世界网络的特征,我们知道,网络群中的多数节点之间路径较短,少数节点之间路径较长,每个节点之间都可以找到路径相连,同时,路径又不唯一。
潜意识也是一种意识,但不为主观所感知,却会影响人们的感觉、知觉、判断和行为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潜在的习惯。它不经过思维推理而直接获得。在一定的条件下,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潜意识的形成比意识的形成更为复杂隐蔽,可以追溯到意识形成的早期,它往往与经历过某一事件的强烈刺激相关。这里举两个例子,看过美国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导演的电影《爱德华大夫》的人都知道,当中的男主人公约翰·布朗,儿时在楼梯边墙下滑时误将弟弟撞下致死。约翰·布朗从此丧失记忆,但这一事件却深深地刻在他的潜意识中,每当他遇到滑行(如滑雪),潜意识中的这一事件就会隐约呈现,使他痛苦万分。另一个例子是,瑞士医生艾德华·克拉帕雷德(Edouard Claparede)多次探视一位患失忆症的妇女。这位妇女每次都不记得艾德华·克拉帕雷德曾经探视过她。一次艾德华·克拉帕雷德医生手中放了一个别针,同往常一样探视时先与她握手,这位妇女手被扎后立即缩回。在下一次探视时,艾德华·克拉帕雷德医生伸出手要与她相握时,这位患失忆症的妇女本能地把手缩回,不愿意与他握手。[1]这两个故事充分说明潜意识与事件的刺激强度相关。我们如果把意识比作黑暗环境下一束聚光灯光线照亮的部分,那么潜意识就是没有被这束光线照着的部分。潜意识在脑中的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小世界网络,存在于脑的边缘系统。
【注释】
[1]提摩西·D.威尔森(Timothy D.Wilson).弗洛伊德的近视眼:适应性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M].傅振,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