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状态的失衡

心理健康状态的失衡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心理健康的主体,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要维持心理健康状态的平衡,必须保持这三方面的协调。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由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倾向、不良反应方式都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从这个公式意义上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

作为心理健康的主体,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它们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体。要维持心理健康状态的平衡,必须保持这三方面的协调。一般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出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出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紊乱,也就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失衡。

对于心理健康状态的失衡和破坏,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其机制有不同的理论表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

1.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过挫折,并因此形成的情节是后来一生各个发展阶段上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

2.是个体“潜意识”与“意识”或“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由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倾向、不良反应方式都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现代行为主义不仅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提出W-S-Ow-R-W的公式,公式中前一个W指环境,S指环境中的某类刺激,Ow指具有个体内在经验的主体,R指对环境中某类刺激的反应,后一个W指受到主体反应影响的发生了改变的环境。从这个公式意义上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潜能和动机作用使人的特殊性及人的价值观拔高,强调发挥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实现。同时设定潜能的存在,并规定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潜能都有完善发展的趋势,心理健康的失衡和破坏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四)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输入、编码、译码、储存、提取、输出等处理信息的过程。同时,人的心理空间中包括许多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认识,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价值观及对未来事件的期待等。由于人在当前社会活动中的内容不同,各认知因素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会发生协调、失调、不相关三种情况。如果认知活动失调或发生认知偏差,就会产生异常情绪,造成心理健康的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