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治疗疗法的种类有

行为治疗疗法的种类有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精神分析疗法的适用证包括各种神经症、某些人格障碍、心境障碍及心身疾病的某些症状,不适合重性精神障碍。满灌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个体,尤其是不适合有心脏病的患者。认知疗法中最常用的是合理情绪疗法,该疗法是Ellis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其核心是ABC理论。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认识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非理性信念及其与不良情绪之间的关系,指导患者放弃或改变那些不合理信念,帮助患者重建对诱发

(一)精神分析疗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了以心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的精神分析疗法。

1.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保存在潜意识里的个体心理需求或欲望不能被超我所接受,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个体会体验到焦虑。欲望被压抑但是不会消失,总会通过伪装出现在个体的意识层面。个体持续以不适当的方式来减轻焦虑就会导致心理的不健康。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挖掘出患者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尤其是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在意识层面加以分析和澄清,让患者重新认识到冲突的实质,使患者对其症状的真正本质达到领悟,正视他所回避的问题或尚未意识的问题,并学会用新的健康的心理应对方式代替原有的不健康的方式,从而消除症状,重塑人格。

2.基本技术

(1)自由联想:患者在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自由地思考,毫无保留地诉说每一个进入意识的想法,不管患者认为有没有用,也不管有多荒谬,医护人员要启发、鼓励、引导患者回忆重要经历、精神创伤与挫折等,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成长事件。

(2)移情:治疗中,患者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对某人的情绪、情感投射到医护人员身上,对医护人员产生依恋或敌视态度,从而重复体验以往的情感,这种现象被称为移情。移情所投射的对象和产生的相应情绪的原因,都与心理症结有关。医护人员要能准确地识别移情的产生,通过质问和引导,使患者清楚地认识心理症结,思考早期创伤的内容和性质。

(3)释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冲突和欲望的变相表达,是潜意识欲望与自我监察力量对抗的一种妥协,通过各种形式的伪装,绕过超我的监督,从而进入意识层面,使得欲望得以表达,因此,需要去除梦的伪装,才能让个体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欲望。

重点提示

精神分析疗法认为,保存在潜意识中的早年心路历程中的心理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神经症症状及心身症状。因而精神分析疗法的适用证包括各种神经症、某些人格障碍、心境障碍及心身疾病的某些症状,不适合重性精神障碍。

(二)行为主义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心理学应以可直接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创立了行为学派,提出了许多行为治疗和矫正的方法。

1.基本观点 行为学派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错误行为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当错误行为获得后,个体同样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获得正确的行为模式,并替代错误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新的学习过程或通过改变或消除原有的学习过程,可以矫正异常的行为。

2.基本技术

(1)放松疗法:是指根据一定程序长期反复训练或练习,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身心活动,改善机体功能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音乐放松。

(2)系统脱敏法:由Wolpe创立的,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症,有如下3个步骤:①学习放松。通过医护人员示范,让患者学会一定的放松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肌肉放松法。按照由头部到躯干再到四肢的顺序,逐个放松身体上的肌肉群,反复训练直至掌握放松的技巧。②制订焦虑等级。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设计一个能引起患者不良情绪反应(焦虑、恐怖)的情景或具体事物的焦虑、恐怖等级量表,由轻到重排列。③脱敏治疗。按所设计等级次序从轻到重进行逐步脱敏训练。先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然后想象或接触等级表上的一种情景,如果仍然焦虑,则继续做放松训练,直至焦虑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此时可进入下一等级的想象,直到每一种情景下不良情绪都得到缓解。

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以及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口吃、强迫症等。

(3)满灌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逐步改善行为障碍不同,满灌疗法采用能引起最强烈焦虑反应的刺激“冲击”患者,让患者暴露于引起不良情绪的刺激下,直至患者习惯为止,患者会意识到自己所担心焦虑的威胁和损害没有发生,患者的症状就会消退,而学会新的适应的良性行为。满灌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个体,尤其是不适合有心脏病的患者。中途放弃治疗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4)厌恶疗法: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能引起个体痛苦反应的厌恶刺激,从而使患者在不适当行为与厌恶刺激间形成联系,从而减少不适当行为出现的频率,直至其逐渐消退。厌恶疗法的关键在于厌恶刺激的选择,而且厌恶刺激必须达到足够强度才会有效果。此疗法对矫正酒瘾、戒烟、贪食(肥胖)、吸毒和性变态等效果较好。

(三)人本主义疗法

1.基本观点 人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倾向,希望成长为健全的、功能完善的人,这种自我成长的潜力和需要引导个体的发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当成长环境正常时,人可以健康的成长,当环境不利时,成长的趋势会受到阻碍,个体体验到压力,为了自身的发展,个体会采取防御机制,最终造成自我与现实的不协调,这样,个体就会变得不能适应环境,表现出各种行为障碍。

2.治疗原理 个体有能力发现自己的价值,有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医护人员应该相信个体自我成长的能力和需要,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患者认识并领悟到自身存在的潜力,鼓励其自由表达真实的情感,认识内心真实的想法,做出尝试性的、积极的行为改变,让自我与现实变得协调一致,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

人本主义疗法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导医患间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使患者处于主动的地位,学会独立决策。

(四)认知疗法

1.基本观点 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个体的想法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反应。外在的生活事件是客观的,个人对事件的评价、解释不同导致对待事件的态度和反应不同,因此,要改变个体的情感、行为障碍,首先要改变个体拥有的不良认知或思维方式。

2.治疗原理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患者头脑中存在的不良认知或思维方式主要有糟糕透顶、过分概括化、要求绝对化、自我中心化。

重点提示

不良认知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和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更改或矫正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患者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

认知疗法中最常用的是合理情绪疗法,该疗法是Ellis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其核心是ABC理论。A是指诱发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相应信念,C是继事件后的个体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ABC理论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才是C的直接原因。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认识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非理性信念及其与不良情绪之间的关系,指导患者放弃或改变那些不合理信念,帮助患者重建对诱发事件的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及行为的目的。

讨论与思考

1.案例一 患者,女,大学二年级学生,19岁。病前有强迫性人格特征。在一次动物实验中,因抓大白鼠的方法不对而被鼠咬,引起焦虑和恐惧发作。尔后表现为见鼠就惊叫、害怕、心跳剧烈。发展到有人谈到老鼠也会出现焦虑、紧张、出汗症状。患者主动求医,要求治疗。

(1)何谓心理评估,对这例患者的心理评估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2)该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简述此种心理治疗的原理和技术。

(3)结合该患者的情况,简述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步骤。

2.案例二 患者,男,35岁,大学教师。3个月前因出国问题与领导争吵,尔后逐渐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未来悲观失望,认为领导和同事都疏远他,常有怨天尤人的表现。能主动求医,接触良好。

(1)针对此案例,在心理评估上宜采用晤谈法,简述其注意事项。

(2)本案例患者主要的情绪反应是抑郁,简述抑郁自评量表的要点。

(3)此案例可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

(田禾丰 杨明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