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患者接触的技巧
1.倾听 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技能,护理人员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地、认真地、关注地、并适度参与地听。须耐心、专注的倾听患者的诉说,不要随意插话,也不要打断患者的思路,避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对患者描述的病痛及异常的行为,应表现出同情、理解,针对其诉说的内容,对患者进行疏导、鼓励、帮助,使患者感到心理上的依靠,有知己感。
2.尊重 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将他们作为完整的人格对待,体现在价值、尊严、人格上的平等;不仅给予患者躯体和疾病的照顾,更应耐心接受患者的异常思想和行为,在交往中要让患者体会到被尊重和理解,促进护患关系的发展。
3.接纳 无条件接纳患者的一切,不能有任何拒绝、厌恶、嫌弃和不耐烦的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对患者的恶习无动于衷。
4.提问 首先就患者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开展交流,再自然地转到深入交谈。交谈一般尽量采用开放式提问。注意语气、语调,避免轻浮、咄咄逼人或指责。
(二)护理观察
1.观察的目的 了解患者目前的健康状况,为拟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提供病情,为医疗、护理诊断的确立提供依据;有利于护理科研积累参考资料。
2.观察的原则
(1)目的性与计划性:护士需知道在收集哪些信息,根据自己工作忙闲,合理分配观察接触患者的时间、次数及观察的重点。
(2)客观性与整体性:观察必须实事求是,避免自己的主观判断。要对患者住院期间各个方面的表现了解观察,包括患者所有的躯体状况、心理因素,而且对正常与异常的部分都要给予同样的观察和注意。
3.观察内容
(1)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仪容、服饰、个人卫生情况;进食、睡眠、排泄情况;生活自理程度,如梳洗、更衣、整理床铺;治疗配合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2)精神症状:患者情绪有无高涨、低落,有无自杀、自伤、外逃等异常行为,有无错觉、幻觉、妄想,思维有无奔逸、贫乏、破裂,有无自知力,有无强迫观念和动作。
(3)躯体情况: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患者的表情、意识状态、姿势体位情况,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腹痛、水肿、心悸等系统疾病。
(4)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患者对工作的态度,集体活动的参与交流情况;认知、情感有否改善;用药后有无黄疸、恶心、呕吐、皮疹、锥体外系反应。
4.观察的方法 一般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方法。
(1)直接观察:是指护士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情绪、言语动作、面部表情及自理能力,获得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方面的有关情况。
(2)间接观察:主要通过侧面观察患者,即从患者的日记、书信、家人、朋友、手工艺品了解患者的思想活动、精神症状及心理状况。
重点提示
护理观察要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护士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病情时,要使患者感到是在轻松地谈心、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所表达的内容较为真实;在护理操作中,也通过患者对治疗的配合情况、用药后的反应以及患者的面部表情获得所需的信息。
(三)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是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实施的原始文字记载。准确、及时、真实、客观记录所观察的患者情况是精神科护理记录的一项重要原则。
1.记录的内容 包括护理首页、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出院总结及效果评价。
(1)护理首页:将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时的生命体征及躯体情况、精神状况、自知力逐项填写。
(2)护理诊断:护士将收集的资料分析归纳整理,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做出护理诊断。
(3)护理计划:根据护理诊断,按基本的生理需要及病情轻重缓急,制定护理计划;同时随着病情不断变化,应及时修正护理计划。
(4)护理措施:将护理计划付诸实践,解除患者的痛苦,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5)出院总结及效果评价:将住院过程中的护理全面总结,与护理计划进行对比,对护理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2.记录要求
(1)真实:记录的内容须真实、明确、客观和简明扼要。
(2)及时:记录时间及频率根据患者病情,患者入院后的24h内日夜三班连续3d书写护理记录,此后每3天1次;慢性住院患者每周1~2次书写护理记录;危重患者至少每4小时1次记录,病情有变化随时记录。
(3)准确:记录字体工整、清晰,使用统一文字符号,禁止涂改,使用医学术语。
(4)完整:护理记录的各项内容必须逐项填写,记录完成后签全名并注明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