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生活事件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多,要求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范围必须从对精神病的防治扩大到预防和减少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一)精神疾病的防治
1.一级预防 为病因学预防,是指预防危险因素。一级预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精神及心理健康人群。
(1)增进精神健康的保健工作:重视精神健康、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意义,把预防、保健、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融为社区医护工作的一体。目的在于提高服务对象自我精神健康的保健意识,开展社会、心理及环境精神卫生工作,注意保持科学的生活方式等。
(2)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开展疾病监测、减少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消除精神障碍,减少吸毒、传染病等导致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个体及家庭成员的适应能力,保护高危人群。
(3)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大力开展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加强各年龄阶段人群的精神卫生指导;开展各年龄阶段的精神卫生、心理咨询工作,如家庭咨询、青春期心理咨询、婚姻咨询、就业咨询等。
2.二级预防 为临床前期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病期的患者。二级预防的服务对象包括精神健康危害发生前期的患者,需紧急照顾的急性期和危重患者,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1)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精神健康调查,早期发现精神障碍患者。
(2)确认引起精神健康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因素。
(3)指导有精神障碍的人群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接受治疗。要定期进行家庭随访,提供咨询及相应的医护干预。指导患者坚持治疗、合理用药,教会家庭成员观察病情、预防暴力行为和意外事件发生的方法。
(4)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通过给予及时的治疗护理,使服务对象早日返回家庭及社区。
3.三级预防 为临床预防,即精神危害发生后期的危机干预、特殊治疗、防止残疾。三级预防的服务对象为需要康复和长期照顾患者,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指导患者正确对待所患的疾病,使患者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防止疾病反复:指导慢性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坚持治疗,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帮助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生活环境。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防止病残:在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尽可能防止、延缓或减少病残的发生,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心理和社会功能,预防疾病复发,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后遗症及合并症的发生。
(3)做好康复医护工作:如建立各种工娱治疗站、作业站、娱乐站,对患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健康教育、精神康复、疾病咨询等,使患者早日恢复家庭生活和回归社会。
(4)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并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出院患者的生活环境,制订生活计划,努力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5)做好管理工作:帮助患者享受社会生活,预防疾病复发,减轻医院及家庭负担。同时结合工作中所获得的信息,分析社区服务对象的精神健康问题,制定出比较完善的社区医疗、护理、管理内容及相关制度。包括康复之家、患者公寓、寄养家庭、环境布置、设施装备、患者医疗护理文书管理等。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普及社区居民对健康和疾病的知识,帮助社区居民学会疾病的家庭预防、观察和护理。因此,应该利用一切简单、可行有效的形式,如电视、报纸、宣传册、互联网、墙报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防治和减少精神病的发生,能正确对待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
(三)科学研究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涉及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社区精神服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资料,探索社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四)培养基层工作人员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顺利延续培养后备人才,可以以老带新,也可以开设各种形式的培训课程,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