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也是细菌高度耐药区域。其原因为:患者病情重,病种复杂,感染的患者相对较为集中;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易感性增加;ICU常驻细菌大都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等。因此,降低ICU院内感染发生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ICU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严格人员管理
1.限制人员出入 ICU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多为出入口处和走道,特别是医师查房、护士交接班、家属探视时间更为严重,因此应将进入ICU的人员减少到最低限度,包括减少医师、护士不必要的出入;不允许家属陪护;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及停留时间,患者家属进入ICU后在室内停留时间不应超过10min。
2.严格更衣、换鞋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ICU应更换室内专用工作服、工作鞋。外出时换外出工作服和工作鞋。治疗护理特殊感染患者时,应穿隔离衣。探视人员进入ICU也应更换清洁的外衣和鞋子。
3.有效的洗手制度 院内感染可能通过医护人员的双手传播,医护人员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注意在接触患者前后、各种技术操作前后、处理两个患者之间、进入或离开ICU时必须洗手或使用免洗手部消毒液。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必须戴手套。
(二)严格环境和物品消毒管理
1.环境要求:ICU应与外界隔离,有较好的空气净化装置,保证空气经过过滤再进入病室,并且从清洁端流向非清洁端。入口处应铺设吸尘胶垫。ICU应设有单间病室,用以收治严重创伤、感染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2.重视室内卫生:室内应采用湿式清扫,防止灰尘飞扬,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拖擦4次以上,拖把分区放置、固定使用、定期更换。每日定时消毒、净化空气,每周进行1次室内大清扫,每月进行1次密闭式消毒。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凡患者使用过的器械按消毒—清洗—灭菌流程处理。呼吸机湿化液、湿化器每日更换,呼吸机管路酌情每日或每周更换,及时清除管路中的冷凝水。尽量使用一次性治疗与护理用品,如注射器、吸痰管等,使用后集中处置。各种抢救或监护器械在使用后应进行表面消毒,如消毒液擦拭、浸泡、熏蒸消毒。定期进行手、物体表面及空气培养,严格控制细菌菌落数,工作人员手或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5cfu/m3,空气细菌菌落数<200cfu/m3。
重点提示
保证工作人员手或物体表面、空气细菌菌落数符合卫生学标准是ICU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4.保持创面、穿刺和插管部位无菌:引流液和分泌物常规、定期做细菌培养,所有导管拔出时均应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尽早发现感染并及时治疗。
5.加强患者基础护理,防止皮肤、口腔、肺部、泌尿系统感染。
6.气管切开及介入性治疗,病情允许时应尽早停止。
7.患者转科或出院后需彻底消毒病室及床单元,患者死亡后要严格按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三)建立严格的监测报告制度
1.ICU空气微生物监测每月一次。
2.定期对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医护人员的带菌情况、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记录存档,并针对性地修定和落实各项隔离消毒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发现感染暴发应迅速查清原因,组织力量给予控制,防止其进一步蔓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