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颚和颅骨的连接处

下颚和颅骨的连接处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由15块颅骨构成,其中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成对的有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和下鼻甲,它们形成面部的骨性基础。面颅骨围成眶腔、鼻腔和口腔。颅中窝的外侧部与颅后窝之间的长锥形隆起,称颞骨岩部。前部较低,其前缘和两侧缘呈马蹄形隆起,称牙槽弓。外耳门前方的弓形骨桥,称颧弓。上鼻甲后端与蝶骨体之间的间隙,称蝶筛隐窝。鼻旁窦有减轻颅骨重量及产生共鸣、协助发音的功能。

颅骨共23块(3对听小骨除外),由骨连结相连成颅,借寰枕关节与脊柱相连。

(一)颅的组成

颅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图3-20)。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由8块颅骨构成。其中不成对的从前向后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顶骨和颞骨。它们共同围成颅腔,支持和保护脑。颅腔的顶称颅盖,底称颅底。构成颅盖的骨,自前向后依次是额骨、左右顶骨和枕骨,以及顶骨外下方的颞骨。额骨、枕骨和颞骨分别从前、后和两侧弯向内下,参与颅底的构成。位于颅底中央的是蝶骨,蝶骨中部的前方是筛骨。

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由15块颅骨构成,其中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成对的有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和下鼻甲,它们形成面部的骨性基础。上颌骨位于一侧面颅骨的中央。上颌骨的外上方是颧骨,上颌骨的内侧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两侧上颌骨的下方是下颌骨。面颅骨围成眶腔、鼻腔和口腔。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颅骨都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下颌骨的形态

下颌骨分一体和两支(图3-21)。下颌体位于前部,呈马蹄形,其上缘构成牙槽弓,有容纳下颌牙根的牙槽。下颌体的外面每侧各有一小孔,称颏孔。下颌支位于后部,略呈长方形,其后上部有两个突起,前方的称冠突,后方的称髁突。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相交处形成的钝角,称下颌角。下颌支内面的中部有下颌孔,由此通入下颌管。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走向前下方,并与颏孔相通。

图3-20 颅(前面)

图3-21 下颌骨(右上观)

(三)颅的整体观

1.颅的顶面 颅盖各骨之间借缝紧密相连。额骨与两顶骨之间的为冠状缝;左、右顶骨之间的为矢状缝;两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为人字缝。颅顶内面凹陷,在正中线上有一前后位的浅沟,称上矢状窦沟。

2.颅底内面 颅底内面凹凸不平,与脑下面的形态相适应,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图3-22)。窝内有许多孔和裂。

(1)颅前窝:中部低陷处的长方形薄骨片是筛骨的筛板,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向下与骨性鼻腔相通。窝的外侧部骨质菲薄,构成眶的上壁。

(2)颅中窝:中部上面的凹窝,称垂体窝。垂体窝的前外侧有视神经管,管的外侧有眶上裂,均与眶相通。蝶骨体的两侧,自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颅中窝的外侧部与颅后窝之间的长锥形隆起,称颞骨岩部。

(3)颅后窝:中部有枕骨大孔,向下与椎管相通,孔的前外侧缘有舌下神经管;孔向后上有一十字形隆起,隆起的两侧各有一条横行的浅沟,称横窦沟。在颈静脉孔上方,颞骨岩部后面的中央有一个较大的孔,称内耳门,通入内耳道。

3.颅底外面 颅底外面分前、后两部分(图3-23)。前部较低,其前缘和两侧缘呈马蹄形隆起,称牙槽弓。牙槽弓的游离缘有牙槽。牙槽弓后内侧的水平骨板,称骨腭,它构成口腔的顶和鼻腔的底。骨腭的后上方有一对鼻后孔。

图3-22 颅底(内面)

图3-23 颅底(外面)

颅底的后部,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后上方的粗糙隆起,称枕外隆凸;孔的两侧,各有一表面光滑的椭圆形隆凸,称枕髁,与寰椎相关节。枕髁的外侧为外形不规则的颈静脉孔,孔的前方是颈动脉管的外口。颈静脉孔后外侧的细长突起,称茎突。茎突根部的后外侧有一小孔,称茎乳孔,由孔向上可进入面神经管。面神经管是颞骨岩部内一条弯曲的骨性小管,它的一端通向内耳道。茎乳孔后外侧的圆锥形突起称乳突。乳突前方的光滑凹陷,称下颌窝,窝的前方隆起,称关节结节。

重点提示

颅底的沟、管、孔、裂内均有血管或神经通过,当颅底骨折时,可引起血管、神经的损伤及脑脊液外漏。

4.颅的侧面 颅的侧面可见乳突,乳突前方的圆形孔,称外耳门,向内入外耳道(图3-24)。外耳门前方的弓形骨桥,称颧弓。颧弓的内上方有一浅而大的窝,称颞窝。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4骨构成,4骨的会合处称翼点。

重点提示

翼点处骨质较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故外伤骨折后易伤及该血管,引起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5.颅的前面 颅的前面由大部分面颅和部分脑颅构成,并共同围成眼眶及骨性鼻腔(图3-20)。

(1)眶:容纳视器,斜向内后,经视神经管与颅中窝相通。在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在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1cm处有与眶相通的眶下孔。

(2)骨性鼻腔:位于面颅的中央。骨性鼻腔的前口,称梨状孔;后口成对,称鼻后孔。骨性鼻腔被骨性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骨性鼻中隔由矢状位的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组成。骨性鼻腔的外侧壁有3片卷曲向下的薄骨片,由上向下,依次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图3-25),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后端与蝶骨体之间的间隙,称蝶筛隐窝。

图3-24 颅(侧面)

图3-25 颅骨性鼻腔的外侧壁

(3)骨性鼻旁窦:在鼻腔周围的颅骨内,有若干与鼻腔相通的含气空腔,这些空腔总称为骨性鼻旁窦。鼻旁窦共有4对,各窦的名称和位置与所在骨的名称一致(图3-26)。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面;筛窦在鼻腔外侧壁的上部,由筛骨内许多薄壁的泡状小房构成;蝶窦位于蝶骨体内;上颌窦在鼻腔的外侧,位于两侧上颌骨内,容积最大。

重点提示

上颌窦常深入上颌牙槽弓,故上颌牙的病变,有时可波及上颌窦。鼻旁窦有减轻颅骨重量及产生共鸣、协助发音的功能。

(四)颅骨的连结

颅骨之间多借缝或软骨直接相连结,只有下颌骨与颞骨之间以颞下颌关节相连。

颞下颌关节(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髁突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组成(图3-27),关节囊较松弛,关节腔内有关节盘。两侧颞下颌关节必须同时运动,可做开口、闭口和前后、左右移动等运动。

图3-26 颅的冠状切面

图3-27 颞下颌关节

(五)新生儿颅的特征和出生后的变化

新生儿的颅盖骨骨化尚未全部完成,骨与骨之间还保留有一定面积的结缔组织膜,其中面积较大者称为颅囟(图3-28及图3-29)。重要的颅囟有:前囟,呈菱形,位于两顶骨与额骨之间,于1-2岁时闭合;后囟,呈三角形,位于两顶骨与枕骨之间,出生后不久即闭合。

图3-28 新生儿的颅(上面)

图3-29 新生儿的颅(侧面)

重点提示

颅囟在颅内压增高时饱满,脱水时凹陷;佝偻病患儿,颅囟闭合期延迟;若颅囟闭合过早,可影响颅的发育致小头畸形。

(六)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有枕外隆凸、乳突、下颌角、颧弓、下颌髁突和眶上、下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