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形体较小,骨连结灵活;下肢骨粗壮坚实,骨连结稳固。
(一)上肢骨及其连结
1.上肢骨 每侧共32块。
(1)肩胛骨:位于胸廓后面的外上方,是三角形的扁骨,可分两面、三角和三缘(图3-30)。前面微凹,称肩胛下窝。后面有一斜向外上的高嵴,称肩胛冈。肩胛冈外侧端扁平游离,称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肩胛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称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骨的上角和下角均较锐利;外侧角肥大,有一朝向外侧的浅凹,称关节盂。肩胛骨的内侧缘较薄,外侧缘肥厚,上缘最短,其外侧端有一呈曲指状的突起,称喙突。
图3-30 肩胛骨
重点提示
肩胛骨的上角和下角均较锐利;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为背部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2)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略呈“~”形(图3-31),全长都可摸到。锁骨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内侧端钝圆,外侧端扁平。
(3)肱骨:位于臂部,是典型的长骨,分一体和两端(图3-32及图3-33)。上端膨大,其内上部呈半球状,称肱骨头,与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的前外侧有两个隆起,前方的一个较小,称小结节;外侧的一个较大,称大结节。上端与体交界处较缩细,称外科颈。肱骨体中部的前外侧面有一粗糙微隆区,称三角肌粗隆。该粗隆的后下方有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方的浅沟,称桡神经沟。肱骨的下端较宽扁,其内、外侧各形成一个突起,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下端的远侧面有两个光滑区,外侧的呈球状,称肱骨小头;内侧的呈滑车状,称肱骨滑车。肱骨滑车的后上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内上髁的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
图3-31 锁骨(右侧)
图3-32 肱骨(右侧、前面)
图3-33 肱骨(右侧、后面)
重点提示
1.中老年人肱骨外科颈处易发生骨折,易伤及腋神经致“方形肩”;小儿易在鹰嘴窝上缘平面发生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易伤及尺神经致“爪形手”。
2.桡神经沟内有桡神经通过,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致“垂腕症”。
(4)桡骨:位于前臂外侧(图3-34及图3-35),上端细小呈短柱状,称桡骨头,头的上面微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桡骨下端粗大,远侧面光滑,与腕骨相关节;内侧面有一弧形凹面,称尺切迹,外侧面粗糙,向下突起形成茎突。
(5)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与桡骨平行排列(图3-34及图3-35)。上端粗大,下端细小。尺骨上端的前面有一半月形切迹,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滑车切迹的上、下方各有一个突起,分别称鹰嘴和冠突。冠突的外侧面有一凹面,称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尺骨下端呈小球状,称尺骨头,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的内后侧,向下伸出的短小突起,称茎突。
图3-34 桡骨和尺骨(右侧、前面)
图3-35 桡骨和尺骨(右侧)
重点提示
1.桡骨茎突是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2.桡切迹不是桡骨上的结构,尺切迹不是尺骨上的结构。
(6)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图3-36)。
腕骨共8块,排成远、近两列,由外侧向内侧,近侧列依次是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是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掌骨共5块,由外侧向内侧,依次称为第1至第5掌骨。指骨共14块,除拇指为两块外,其余各指均为3块,由近侧向远侧,分别称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重点提示
腕骨的名称顺序可用下列口诀记忆: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2.上肢骨的连结
(1)胸锁关节:是上肢与躯干连结的唯一关节(图3-37),由锁骨的内侧端与胸骨柄的锁切迹构成。关节囊坚韧,关节腔内有关节盘,运动幅度小。
图3-36 手骨(右侧、前面)
图3-37 胸锁关节
(2)肩锁关节:是由肩胛骨的肩峰与锁骨的外侧端构成的微动关节。
(3)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连结而成(图3-38及图3-39)。肩关节的形态特点是:肱骨头大,关节盂浅小,关节囊松弛,韧带薄弱。因此,肩关节运动灵活、幅度较大,但稳固性较差。
图3-38 肩关节(右侧、前面)
图3-39 肩关节(右侧、冠状切面)
重点提示
1.肩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关节囊的前、后、上壁都有肌和肌腱加强,下壁薄弱,是肩关节最常见的脱位部位。
2.肩关节是人体运动幅度最大的关节,可做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4)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的上端连结而成(图3-40)。它包括3个关节,即肱骨小头和桡骨头组成的肱桡关节,肱骨滑车和尺骨的滑车切迹组成的肱尺关节,桡骨头和尺骨的桡切迹组成的桡尺近侧关节。3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具有一个共同的关节腔。关节囊的前、后壁薄弱而松弛,但内、外侧壁的纤维层增厚,分别形成尺侧副韧带和桡侧副韧带。关节囊的下部有桡骨环状韧带,该韧带呈半环状,从前方、外侧和后方环包桡骨头,其两端分别附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容纳和固定桡骨头。肘关节可做屈、伸运动。
重点提示
1.小儿的桡骨头发育尚未完善,所以,突然用力向前牵引小儿手或前臂时,桡骨头可部分从下方脱出,造成桡骨小头半脱位。
2.伸肘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3点在一条直线上;屈肘至90°时,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在肘关节脱位时,这种关系就发生改变,但肱骨髁上骨折时这种关系不改变。
(5)前臂骨的连结:包括桡尺近侧关节、前臂骨间膜和桡尺远侧关节(图3-41)。前臂骨间膜是一片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薄膜,连结桡骨体和尺骨体。桡尺近侧关节已于肘关节中叙述。桡尺远侧关节由桡骨的尺切迹和尺骨头组成。
图3-40 肘关节(右侧)
图3-41 前臂骨的连结(右侧、前面)
重点提示
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同时活动时,可使前臂做旋前和旋后运动。旋前是指桡骨下部转向尺骨内前方,桡、尺两骨交叉,手背朝前的运动;反之,桡骨转回到尺骨外侧,手背朝后的运动,称为旋后。
图3-42 手关节(右侧、冠状面)
(6)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图3-42),各关节的名称均与构成关节各骨的名称相应。
桡腕关节结构较为复杂,它由桡骨下端的远侧面、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和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共同组成,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
3.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有锁骨、肩胛冈、肩峰、喙突、肩胛骨上下角、肱骨内外上髁、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和尺骨鹰嘴等。
(二)下肢骨及其连结
1.下肢骨 每侧共31块。
(1)髋骨:位于盆部,外形不规则(图3-43及图3-44)。由髂骨、耻骨和坐骨3骨融合而成。髂骨构成髋骨的上部,耻骨和坐骨分别构成髋骨的前部和后下部。3骨融合部的外侧面,有一深窝,称髋臼。髋臼前下方的卵圆形大孔,称闭孔。
图3-43 髋骨(右侧、外面)
图3-44 髋骨(右侧、内面)
髋骨的上缘厚钝,称髂嵴。髂嵴前、后端的突出部,分别称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在髂前上棘的后上方,髂嵴向外侧突出,形成髂结节。髋骨上部的内面称髂窝;后下区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髂窝的下界为一圆钝的弓形隆起,称弓状线。
髋骨的前部主要由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构成,形成闭孔的上界和前下界。耻骨上支的上缘较锐,称耻骨梳。耻骨梳的后端与弓状线相续,前端终于圆形的耻骨结节。耻骨上、下支移行部的内侧有一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
髋骨的后部最低部有粗糙的坐骨结节。坐骨结节后上方的三角形突起,称坐骨棘,在坐骨棘的上、下方各有一切迹,分别称为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坐骨结节向前延伸为坐骨支。坐骨支和耻骨下支相连,共同构成闭孔的下界。
重点提示
1.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四腰椎的棘突,是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
2.耻骨上、下支均是髋骨骨折的好发部位。
(2)股骨:位于股部,是人体最长最粗大的长骨。分一体和两端(图3-45及图3-46)。上端弯向内上方,其末端的球状膨大部,称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股骨头外下方较缩细的部分,称股骨颈。股骨颈以下为股骨体。股骨颈与股骨体的交接部有两个突起:外上方的较大,称大转子;内下方的较小,称小转子。股骨体呈圆柱形,稍向前凸弯。股骨下端膨大,并向后方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内、外侧髁向侧方的最突出部,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图3-45 股骨(右侧、前面)
图3-46 股骨(右侧、后面)
(3)髌骨:位于股骨下端的前方,略呈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图3-47)。
图3-47 髌骨(右侧)
(4)胫骨:位于小腿内侧,与腓骨共同形成小腿骨(图3-48及图3-49)。胫骨上端膨大,向后方和两侧突起,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上面各有一微凹的关节面,分别与股骨的内、外侧髁相对。胫骨上端与胫骨体移行部的前面,有一个三角形的粗糙部,称胫骨粗隆。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锐利,内侧面平坦。前缘和内侧面都浅居皮下,表面无肌覆盖。胫骨的下端较膨大,内侧部向下的突起,称内踝。
(5)腓骨:细长(图3-48及图3-49),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下端略呈扁三角形,称外踝。
图3-48 胫骨和腓骨(右侧、前面)
图3-49 胫骨和腓骨(右侧、后面)
(6)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图3-50)。
跗骨7块,即距骨、跟骨、足舟骨、3块楔骨和骰骨。距骨位于小腿骨的下方,它的前方是足舟骨。足舟骨的前方是并列的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距骨的后下方是跟骨。跟骨的前方是骰骨。跖骨5块,自内侧向外侧,依次是第1至第5跖骨。跖骨的近侧端膨大,与跗骨相对;远侧端圆而光滑,与趾骨相关节。趾骨14块,除趾为两块外,其余各趾都是3块,趾骨的命名原则与指骨相同。
2.下肢骨的连结
(1)髋骨的连结:两侧髋骨的后部借骶髂关节和韧带与骶骨相连;前部借耻骨联合互相连结(图3-51)。它们与尾骨共同构成骨盆。
骶髂关节:由骶、髋两骨的耳状面组成。
图3-50 足骨(右侧、上面)
图3-51 骨盆的连结
重点提示
骶髂关节的关节囊厚而坚韧,并有韧带加强,关节腔极其狭窄,运动性能很小,主要适应下肢支持体重的功能。
在骶髂关节的后方,从骶、尾骨的外侧缘到髋骨有两条强大的韧带:到坐骨结节的韧带,称骶结节韧带;到坐骨棘的韧带,称骶棘韧带。它们与坐骨大、小切迹,分别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
耻骨联合:两侧髋骨的前部借耻骨联合相连结(图3-52)。
图3-52 骨盆(前上观)
重点提示
耻骨联合主要由纤维软骨构成,软骨内有一极窄的纵行裂隙。女性在妊娠分娩时,耻骨联合可轻度分离,以利胎儿娩出。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连结而成(图3-52),具有保护骨盆腔内的器官和传递重力等功能。
骨盆被界线分为上部的大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界线自后向前依次由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联合上缘连结而成。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由界线围成,下口由尾骨、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两侧的坐骨支和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其间的夹角,称耻骨下角。大骨盆的内腔是腹腔的一部分,小骨盆的内腔称骨盆腔,容纳和保护盆腔器官。女性的骨盆腔也是胎儿娩出的产道。
从青春期开始,骨盆的形态出现性别差异。女性骨盆的形态特点与妊娠和分娩有关。女性骨盆与男性骨盆的主要差别见表3-1。
表3-1 男、女性骨盆形态的差别
(2)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图3-53及图3-54)。关节囊厚而坚韧,关节囊表面有韧带增强,其中最为强韧的是位于囊前壁的髂股韧带,可限制髋关节过度后伸,对维持人体直立有一定的作用。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其一端连于股骨头,另一端连于髋臼下部的边缘附近,内有营养股骨头的血管通过。
图3-53 髋关节(右侧、前面)
图3-54 髋关节(右侧、冠状面)
重点提示
1.股骨颈除其后面的外侧部之外,都被包入囊内,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和囊外之分。
2.髋关节囊的后壁较薄弱,故髋关节脱位常为后脱位。
3.髋关节的运动形式与肩关节相同,可做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由于其结构比肩关节牢固,故髋关节各类运动的幅度,都较肩关节为小。
(3)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及前方的髌骨组成(图3-55及图3-56)。关节囊宽阔而松弛,韧带发达,关节囊前壁由髌韧带加强,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图3-57)。
图3-55 膝关节(右侧、前面)
图3-56 膝关节的内部构造(右侧、前面)
图3-57 膝关节半月板(上面)
重点提示
由于膝关节位于股骨和胫骨两个长骨之间,承受杠杆力较大,故其两侧、前方及关节内均有韧带加强。
膝关节可做屈、伸运动;当膝关节处于半屈位时,还可做轻度的旋内和旋外运动。
(4)小腿骨的连结:胫、腓骨上端形成微动的胫腓关节;两骨干间由坚韧的小腿骨间膜连结;下端以韧带相连(图3-58)。
(5)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均由与关节名称相应的骨组成(图3-59)。
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和距骨组成。关节囊的前、后壁薄弱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增强。距小腿关节可做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与跗骨间关节协同作用时,可使足内翻和外翻。足底朝向内侧的运动,称内翻;足底朝向外侧的运动,称外翻。
(6)足弓:足骨借关节和韧带紧密相连,在纵、横方向上都形成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称足弓(图3-60)。
图3-58 小腿骨的连结
图3-59 足关节(右侧、前面)
图3-60 足弓
重点提示
1.足弓具有弹性,在行走、跑跳和负重时,可缓冲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力,借以保护脑和内脏器官,同时也可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
2.足弓主要凭借足底的韧带、肌和腱等结构来维持。当这些软组织发育不良,或因慢性劳损引起韧带松弛或骨折时,均可导致足弓低平或消失,成为扁平足。
3.踝关节内侧韧带强韧,外侧韧带较薄弱,在足过度内翻时容易发生踝关节外侧扭伤。
3.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下肢骨的重要骨标志有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上髁、股骨外上髁、髌骨、腓骨头、胫骨粗隆、胫骨前缘、内踝、外踝和跟骨结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