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和生理】
1.大体解剖 阑尾是位于盲肠下端后内侧的一条蚓状盲管,长5~7cm,直径0.5~1cm。阑尾系膜呈三角形,沿3条升结肠纵行的结肠带向下,在盲肠后内方的交汇处即可寻到阑尾根部,其腹壁投影相当于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至脐连线中外1/3交点处。阑尾尖端可因移动而指向各个方向,以盲肠内侧、下方、外侧及后方较多见。个别阑尾可因盲肠异位到右肋缘下、左上腹,甚至反位到左下腹。
2.血供
(1)动脉:为阑尾动脉,属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肠动脉分支,是一条终末动脉。
(2)静脉:阑尾静脉经回结肠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回流入肝内静脉。
3.神经支配(2004) 其感觉冲动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传入,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8、第9、第10或第9、第10、第11胸节。
【病因(2003)】 ①阑尾管腔阻塞(最常见的原因);②胃肠道疾病影响;③细菌入侵;④全身抗力下降。
【病理】 分4种。
1.单纯性阑尾炎 病变早期,感染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阑尾轻度肿胀,表面充血,浆膜失去光泽,附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腔内有少量渗液。
2.化脓性阑尾炎 病变扩展到肌层和浆膜层,阑尾明显肿胀、充血,表面覆以脓性分泌物,腔内有大量积脓。阑尾周围的腹腔内可有稀薄脓液,形成局限性腹膜炎。
3.坏疽性阑尾炎及穿孔性阑尾炎 炎症进一步加剧,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紫色或紫黑色。合并穿孔,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4.阑尾周围脓肿 化脓性阑尾炎及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后,被大网膜和周围肠管包裹粘连而形成。
【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经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呈持续性,即呈转移性右下腹痛。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和腹泻等。
(3)全身症状:体温升高、黄疸、血水样便等。
2.体征
(1)腹部体征: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即麦氏点压痛阳性。
(2)腹膜刺激征:当阑尾炎发展到化脓、坏疽或穿孔时可出现,但小孩、老年人、孕妇、肥胖者及盲肠后位或盆位阑尾炎时可不明显。
(3)其他体征:①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阳性;②右下腹肿块;③直肠指检可在直肠右前方有触痛,有时可触及有波动感的痛性肿块。
【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10~20)×109/L,B超检查见右下腹条索样改变或阑尾区肿块。
【诊断】 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的压痛点+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诊断。
【鉴别诊断】
1.妇科疾病 急性输卵管炎、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卵巢囊肿扭转、卵巢滤泡或黄体破裂出血。
2.内科疾病 右下叶肺炎、胸膜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3.外科疾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右侧输尿管结石,先天性回肠憩室炎或穿孔(Mechel憩室炎),盲肠癌。
【并发症】 ①腹腔脓肿;②内、外瘘形成;③化脓性门静脉炎。
【治疗】(2000、2001、2002、2004、2006、2007、2008)
1.非手术治疗 仅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阶段,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或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伴存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有手术禁忌证者,主要治疗为选择有效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2.手术治疗 一经确诊应尽早(于24h内)行阑尾切除术,如脓液较多应放置引流,超过72h者易出现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方法选择不同: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切口一期缝合;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清除腹腔脓液,切口一期缝合;③穿孔性阑尾炎采用右下腹直肌切口,切除阑尾,清洗腹腔,酌情放置引流,切口一期缝合;④阑尾周围脓肿行B超检查,确定切口部位后行手术切开引流。
术后并发症有:①出血;②切口感染(最常见);③粘连性肠梗阻;④阑尾残株炎;⑤粪瘘。
【特殊类型的阑尾炎】
1.婴幼儿急性阑尾炎的特点与处理原则 新生儿阑尾炎很少见,又由于新生儿不能提供病史,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仅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和脱水等,发热和白细胞升高均不明显,因此术前难于早期确诊,穿孔率高,病死率高,诊断时应仔细检查右下腹压痛和腹胀等体征,处理宜早期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临床特点:①病情发展较快且较重,早期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②右下腹体征不明显,但有局部压痛和肌紧张,查体时常表现为“拒按”。③穿孔率高。治疗原则是早期手术,并配合输液、纠正脱水,应用广谱抗生素。
2.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特点与处理原则 老年人对痛觉感觉迟钝,腹肌薄弱,防御功能减退,主诉不强烈,体征不典型,临床表现轻而病理改变重,体温和白细胞升高均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老年人动脉硬化,阑尾动脉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易导致阑尾缺血坏死。加之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使病情更加复杂严重。一旦诊断应及时手术,同时注意处理伴发的内科疾病。
3.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特点与处理原则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较常见,妊娠中期子宫增大较快,盲肠和阑尾被增大的子宫推挤向右上腹移位,压痛点也随之上移。腹壁被抬高,阑尾炎症刺激不到腹壁,压痛、反跳痛均不明显,大网膜难以包绕炎性阑尾,腹膜炎不易被局限而易在腹腔内扩散。治疗以早期阑尾切除术为主。妊娠后期的腹腔感染难以控制,更应早期手术。围术期应加用黄体酮。手术切口须偏高,尽量不用腹腔引流。临产期急性阑尾炎如并发阑尾穿孔或全身感染严重者可考虑经腹剖宫产加阑尾切除术。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30题,其中急性阑尾炎29题,慢性阑尾炎1题,而急性阑尾炎中,解剖1题,病因及病理类型2题,临床表现3题,诊断与鉴别诊断2题,并发症19题,特殊类型阑尾炎2题。各种题型均有。出题重点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一般都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对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要重点掌握。题量每年基本上1~6题。常考的细节有:
1.诊断
(1)症状。①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经数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呈持续性,即呈转移性右下腹痛。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和腹泻等。③全身症状:体温升高、黄疸、血水样便等。
(2)体征。①腹部体征: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即麦氏点压痛阳性。②腹膜刺激征:当阑尾炎发展到化脓、坏疽或穿孔时可出现,但小孩、老年人、孕妇、肥胖者及盲肠后位或盆位阑尾炎时可不明显。③其他体征: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阳性;右下腹肿块;直肠指检可在直肠右前方有触痛,有时可触及有波动感的痛性肿块。
(3)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 (10~20)×109/L,B超见右下腹条索样改变或阑尾区肿块。
2.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一经确诊应尽早(于24h内)行阑尾切除术,如脓液较多应放置引流,超过72h者易出现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方法选择不同: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切口一期缝合;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清除腹腔脓液,切口一期缝合;穿孔性阑尾炎采用右下腹直肌切口,切除阑尾,清洗腹腔,酌情放置引流,切口一期缝合;阑尾周围脓肿行B超检查,确定切口部位后行手术切开引流。
(2)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阶段,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或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伴存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有手术禁忌证者,主要治疗为选择有效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3.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①出血;②切口感染(最常见);③粘连性肠梗阻;④阑尾残株炎;⑤粪瘘。
4.婴幼儿、老年人及孕妇发生阑尾炎的特点及处理原则
(1)新生儿阑尾炎很少见,又由于新生儿不能提供病史,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仅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和脱水等,发热和白细胞升高均不明显,因此术前难于早期确诊,穿孔率高,病死率高,诊断时应仔细检查右下腹压痛和腹胀等体征,处理宜早期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临床特点:①病情发展较快且较重,早期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②右下腹体征不明显,但有局部压痛和肌紧张,查体时常表现为“拒按”。③穿孔率高。治疗原则是早期手术,并配合输液、纠正脱水,应用广谱抗生素。
(2)老年人对痛觉感觉迟钝,腹肌薄弱,防御功能减退,主诉不强烈,体征不典型,临床表现轻而病理改变重,体温和白细胞升高均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老年人动脉硬化,阑尾动脉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易导致阑尾缺血坏死。加之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使病情更加复杂严重。一旦诊断应及时手术,同时注意处理伴发的内科疾病。
(3)妊娠期急性阑尾炎较常见,妊娠中期子宫增大较快,盲肠和阑尾被增大的子宫推挤向右上腹移位,压痛点也随之上移。腹壁被抬高,炎症阑尾刺激不到腹壁,压痛、反跳痛均不明显,大网膜难以包绕炎性阑尾,腹膜炎不易被局限而易在腹腔内扩散。治疗以早期阑尾切除术为主。妊娠后期的腹腔感染难以控制,更应早期手术。围术期应加用黄体酮。手术切口须偏高,尽量不用腹腔引流。临产期急性阑尾炎如并发阑尾穿孔或全身感染严重者可考虑经腹剖宫产加阑尾切除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