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肠癌手术后肛管插多深

直肠癌手术后肛管插多深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要时做肛管超声检查或CT检查证实。内镜检查不仅可在直视下肉眼作出诊断,而且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近十年直肠肛管疾病共考29题,以肛管、直肠周围疾病检查及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为出题重点。直肠、肛管解剖和直肠、肛管周围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出题量分散。

一、解剖

1.直肠的解剖 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前面的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直肠黏膜紧贴肠壁,内镜下与结肠黏膜易于区别,看不到结肠黏膜所形成的螺旋形皱襞,但在直肠壶腹部有上、中、下3条半月形的直肠横襞,内含环肌纤维,称为直肠瓣。

2.肛管的解剖 肛管上自齿状线,下至肛门缘,长1.5~2cm。肛管内上部为移行上皮,下部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肛管为肛管内、外括约肌所环绕,平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齿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齿状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白线位于齿状线与肛缘之间,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亦称括约肌间沟。

二、肛裂

【诊断】

1.疼痛、便秘和出血是肛裂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2002)。疼痛多剧烈,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再次剧痛,可持续30min到数小时,为括约肌挛缩痛(2007)。

2.肛裂、“前哨痔”和乳头肥大称为肛裂“三联征”,是慢性肛裂的典型表现(2002、2003)。

【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如急性肛裂用1∶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等。

2.口服缓泻药或液状石蜡,以利排便。

3.纠正便秘,改变排便习惯,多吃粗纤维食品等。

4.扩肛:侧卧位,局部普鲁卡因麻醉后以手指扩张肛管。

5.对经久不愈的肛裂可采用肛裂切除术治疗。

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诊断】 诊断主要靠穿刺抽脓,经直肠以手指定位,从肛门周围皮肤进针。必要时做肛管超声检查或CT检查证实。

【治疗】

1.非手术治疗:①抗生素治疗,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②温水坐浴。

2.局部理疗。

3.口服缓泻药或液状石蜡以减轻排便时疼痛。

4.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引流是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主要方法,一旦诊断明确,即应切开引流。

四、肛瘘

【诊断】 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1.低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和低位复杂性肛痰。

2.高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

【临床表现】 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检查时在肛周皮肤上可见到单个或多个外口,呈红色乳头状隆起,挤压时有脓液或脓血性分泌物排出。

【治疗】 肛瘘不能自愈,不治疗会反复发作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1.堵塞法 1%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瘘管后,用生物蛋白胶自外口注入。

2.手术治疗 原则是将瘘管切开,形成敞开的创面,促使愈合。

(1)瘘管切开术: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

(2)挂线疗法:适用于距肛门3~5cm,有内、外口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切除的辅助治疗。

(3)肛瘘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4)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

五、痔

【诊断】 诊断主要靠肛门直肠检查。首先做肛门视诊,内痔除Ⅰ度外,其他三度都可在肛门视诊下见到。对有脱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后立即观察,可清晰见到痔块大小、数目及部位。

【治疗】 治疗应遵循3个原则:①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②有症状的痔重在减轻或消除症状,而非根治;③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六、直肠癌

【临床表现】 早期无明显症状,癌肿破溃形成溃疡或感染时才出现症状。

1.直肠刺激症状 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

2.肠腔狭窄症状 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初时大便变形、变细,当造成肠管部分梗阻后,有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

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 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有脓血便。

【诊断】 根据病史、体检、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难作出临床诊断,准确率亦可达95%以上。

1.大便隐血试验 是发现早期直肠癌的有效措施。

2.直肠指检 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发现70%左右的直肠癌。

3.内镜检查 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内镜检查不仅可在直视下肉眼作出诊断,而且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4.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用以排除结肠癌和息肉病。

(2)腔内超声:可探查肿瘤浸润层次、肠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邻近脏器受累情况。

(3)CT、MRI、PET-CT检查:评估肿瘤大小、周围脏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明确术后盆腔、会阴部复发。

(4)腹部B超:判断是否存在肝转移。

(5)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等。

(6)其他检查:用于了解直肠癌扩散情况,如女性阴道检查、膀胱镜检查等。

【治疗】 手术切除仍然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临床上将直肠癌分为低位直肠癌(距齿状线5cm以内);中位直肠癌(距齿状线5~10cm);高位直肠癌(距齿状线10cm以上)。

1.局部切除术 适用于早期瘤体小、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分化程度高的直肠癌。

2.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 原则上适用于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癌。

3.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 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直肠癌根治术,适用于距齿状线5cm以上的直肠癌。

4.经腹直肠癌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手术(Hartmann手术) 适用于因全身一般情况很差,不能耐受Miles手术或急性梗阻不宜行Dixon手术的直肠癌患者。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直肠肛管疾病共考29题,以肛管、直肠周围疾病检查(直肠指检)及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为出题重点。直肠、肛管解剖和直肠、肛管周围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出题量分散。各种题型均有涉及,每年题量3~4题。常考的细节有:

1.直肠的长度为12~15cm。

2.齿状线的临床解剖意义。

3.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判断。

4.直肠指检的意义,可使约75%的早期直肠癌得到确诊。

5.胸膝位是检查直肠肛管常用的体位,截石位是直肠肛管手术的最常用体位,也适用于一般检查和双合诊检查,蹲位适于检查内痔、脱肛及直肠息肉等,弯腰前俯位是肛门视诊最常用的体位。

6.肛裂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疼痛、便秘和出血。

7.肛裂患者疼痛多剧烈,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再次剧痛,可持续30min至数小时,为括约肌挛缩痛。

8.肛裂、“前哨痔”和乳头肥大称为肛裂“三联征”,是慢性肛裂的典型表现。

9.内痔位于齿状线上方,由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形成;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由直肠下静脉丛曲张形成。混合痔位于齿状线上下,由上、下静脉丛均发生曲张形成。

10.在大肠癌诊断和术后监测有意义的肿瘤标记物是癌胚抗原。

11.直肠癌的病理分期判定。

12.直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

13.典型病例一:女性,65岁,腹胀痛,腹泻、便秘交替月余伴里急后重感,无鲜血便。体格检查:腹平软,未及包块,左锁骨上、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进一步检查应首先采用肛门指检、直肠镜检;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直肠癌;病理结果提示肿瘤累及肠壁肌层但未穿透浆膜,应属Dukes(我国补充分类)A2;此患者主要的治疗应采取根治性切除术。

14.典型病例二:女性,48岁,大便带血3个月,排便有下坠感,里急后重,直肠镜检查距肛门12cm处有一3cm×3cm肿块,菜花状,质脆,易出血,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若选择手术,最佳术式为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