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病。
【FAB分型和WHO分型】
1.FAB分型见表6-1。
表6-1 MDS的FAB分型标准
2.WHO分型 见表6-2。
表6-2 MDS的WHO分型标准
*.RCUD中有时可见两系血细胞减少,全血减少者应诊断为MDS-U
【临床表现】 老年人多发,男性多于女性。RA、RAS及RCMD以贫血为主,可伴出血,呈慢性过程。RAEB常伴明显的贫血、出血、感染,病情进行性进展,可有肝、脾大,短期内转变成白血病。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和骨髓象 持续性(≥6月)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110g/L,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100×109/L。骨髓增生度多在活跃以上,少部分呈增生减低。
2.细胞遗传学改良变 近40%~70%的MDS有克隆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多为缺失性改变,常见异常为+8、-5/5q-、-7/7q-、20q-。
3.病理检查在骨小梁旁区或小梁区出现3~5个或更多原粒、早幼粒细胞的集簇(ALIP)。而正常骨髓粒细胞贴近骨小梁内膜表面,不成集簇。可出现处于同一阶段的幼红细胞岛或原红细胞增多的造血灶,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增多等改变。
4.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 MDS患者的体外集落培养出现集落“流产”,形成的集落少或不能形成集落。粒-单核祖细胞培养出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平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血细胞减少和相应症状及病态造血、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学改变,MDS的诊断不难成立。但病态造血不等于就是MDS。MDS的诊断尚无金标准,是一个除外性诊断,常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 RCMD的网织细胞可正常或升高,外周血见到有核红细胞,骨髓病造血明显,早期细胞比例不低或增加,染色体异常,而CAA无上述异常。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也可出现病态造血,但PNH检测可发现CD55+、CD59+细胞减少,Ham试验阳性及血管内溶血的改变。
3.溶血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骨髓缺乏病态造血,溶血相关检查阳性。
4.巨幼细胞贫血 有导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血清叶酸或维生素B12含量减低,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有效。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CML的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为阳性,而CMML则无。
【治疗】
1.支持治疗 严重贫血和有出血症状者可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粒细胞减少和缺乏者应注意防治感染。
2.促造血治疗 可用雄激素或造血生长因子。
3.诱导分化治疗 ①全反式维A酸;②维生素D类。
4.生物反应调节剂 沙利度胺和来那度胺对5q-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免疫抑制药可用于部分低危组MDS。
5.去甲基化药物 5-氮杂-2-脱氧胞苷能逆转MDS抑癌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改变基因表达,从而减少输血量,延迟向AML转化。
6.联合化疗 如蒽环类抗生素联合阿糖胞苷、预激化学治疗,部分患者能获一段缓解期。
7.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MDS的方法。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3题,为A1、A2型题,是关于分型和诊断方面的题目,为每年偶考。
出题重点主要集中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的特殊表现,Ph染色体。常考的细节有: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和(或)出血,部分患者最后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2.掌握分型:RA、RAS、RAEB、RAEBT、AMML。
3.血象常为全血细胞减少,亦可为一个或两个系列血细胞减少。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减少。血象和骨髓象有病态造血表现。
4.细胞遗传学:近40%的患者有染色体异常,常见异常为-5/5q-、-7/7q-、+8和20q-。
5.骨髓活检:在骨小梁旁区或小梁区出现3~5个或更多原粒、早幼粒细胞的集簇(ALIP)。而正常骨髓粒细胞贴近骨小梁内膜表面,不成集簇。可出现处于同一阶段的幼红细胞岛或原红细胞增多的造血灶,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增多等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