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原理

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原理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不耗能,称被动转运。③细胞安静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称极化;膜内负值增大,称超极化;膜内负值减小称去极化或除极化;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先产生去极化,再向静息电位的方向恢复,称复极化。④双向传导,动作电位向两侧未兴奋部位传导。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脂溶性物质(O2、CO2)(2000)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易化扩散(2007) 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非脂溶性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和各种离子)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或通道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易化扩散有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两种。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不耗能,称被动转运。

3.主动转运 人体内大多数物质转运属主动转运,是物质从膜低浓度一侧向膜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特点:依靠膜上的离子泵;逆浓度差进行;耗能。钠泵活动意义:造成细胞内高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防止细胞水肿;建立势能储备,供其他耗能过程利用。

4.出胞、入胞作用 转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如腺体分泌及神经递质的释放(2008)。

二、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①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主要由K外流形成(2000)。②动作电位(2005,2006):可兴奋细胞受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两侧发生的迅速而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③细胞安静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称极化;膜内负值增大,称超极化;膜内负值减小称去极化或除极化;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先产生去极化,再向静息电位的方向恢复,称复极化。

2.兴奋的引起 ①阈值和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兴奋性越高。②锋电位的引起:包括上升支(由Na内流产生)和下降支(由K外流产生)。

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1)机制:①局部电流:电荷在已兴奋神经段与相邻未兴奋神经段之间因电位差移动。②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动作电位。③有髓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传导:相邻的郎飞结间产生局部电流,呈跳跃式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或一般肌细胞快。

(2)动作电位传导特点(2001):①“全或无”现象,电位一旦产生,幅度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②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大小和形状不随传导距离发生改变。③有不应期,因绝对不应期存在,动作电位不融合。④双向传导,动作电位向两侧未兴奋部位传导。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①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②传递过程:运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2001),与终板膜N2受体结合,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收缩。有机磷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2003,2005),引起中毒。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①概念:肌膜的电变化引起肌细胞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②过程:动作电位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基础)传递信息,肌质网(纵管系统)对Ca2+(耦联因子)的释放和再聚积。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15题,出题重点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的兴奋性及生物电现象、兴奋传导特点、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播等。为A1、A2、B1型题。每年在2~3题。常考的细节有: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包括以下4种方式:单纯扩散(O2、CO2)、易化扩散(葡萄糖)、主动转运、出胞及入胞作用。

2.主动转运特点:①依靠膜上的离子泵;②逆浓度差进行;③耗能。

3.静息电位的离子基础是K+外流形成。

4.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Na+

5.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特点:①“全或无”现象;②不衰减性传导;③有不应期;④双向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乙酰胆碱,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胆碱酯酶。

7.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N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