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细菌多久转为败血症

感染细菌多久转为败血症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为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②对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胞内菌感染主要为细胞免疫。外源性感染是指来自宿主体外细菌的感染,主要包括患者、带菌者、病畜和带菌的动物。内源性感染主要是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而致病。

1.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在正常条件下,人体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均有不同种类及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机体无害甚至有益,故称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有很多生理作用,如生物拮抗作用、免疫作用、营养作用、参与人体物质代谢和有一定的抑瘤作用等。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寄生的部位改变、宿主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菌群失调等)可导致疾病,成为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为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2.医院感染的来源 ①内源性医院感染:即自身感染,由某种原因使自身体内寄居的微生物,包括正常微生物和潜伏的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导致的感染;②外源性医院感染:指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包括交叉感染和环境感染。

3.医院感染的控制 控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和控制感染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措施。①消毒灭菌;②隔离预防、切断传播途径;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毒力是指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一般采用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感染量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主要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侵袭力主要包括:①使细菌在体内定居的菌体表面结构,即普通菌毛和脂磷酸壁;②增强抗吞噬作用的菌体表面结构,即荚膜、菌体表面蛋白及表面抗原;③侵袭性酶,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DNA酶等(2002、2003)。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5.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2000、2001、2003、2004、2007,2008) 细菌毒素按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外毒素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分泌产生,多从活菌中分泌出来(少数为细菌崩解后产物),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60~80℃,30min被破坏),毒性强、抗原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毒害效应,甲醛溶液处理之后脱毒形成类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只能在细菌裂解后释放,对热稳定(160℃、2~4h才能被破坏),毒性较弱,抗原性弱,甲醛溶液处理之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6.固有免疫的组成 宿主的固有免疫(非特异免疫力)主要包括:①屏障结构;②吞噬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后天免疫的物质基础;③体液因素,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7.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 分为完全吞噬和不完全吞噬。

8.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①对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体液免疫和细菌免疫有所侧重。主要是抗体和吞噬细胞共同发挥作用。②对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胞内菌感染主要为细胞免疫。③外毒素致病的细菌:如破伤风梭菌等感染的免疫,主要通过机体产生的抗毒素抗体的中和作用。

9.细菌感染的来源 根据感染的来源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来自宿主体外细菌的感染,主要包括患者、带菌者、病畜和带菌的动物。内源性感染主要是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而致病。

10.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①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如伤寒早期有菌血症期。②败血症: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以引起败血症。③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败血症的同时,又扩散到全身许多脏器,引起多发性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败血症。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11题。为A1、A2型题,出题重点在内毒素、外毒素的概念、特点、细菌侵袭力、菌群失调等。历年常考。考试的细节有:

1.正常菌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寄生的部位改变、宿主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菌群失调等)可导致疾病。

2.侵袭力主要包括:①使细菌在体内定居的菌体表面结构,即普通菌毛和脂磷酸壁;②增强抗吞噬作用的菌体表面结构,即荚膜、菌体表面蛋白及表面抗原;③侵袭性酶,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DNA酶等。

3.外毒素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分泌产生,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甲醛溶液处理之后脱毒形成类毒素。

4.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细菌裂解后释放,对热稳定,毒性较弱,甲醛溶液处理之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5.菌血症、内毒素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