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血压四项血管紧张素参考值

高血压四项血管紧张素参考值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情况下,高效利尿药不作为轻症高血压的一线药,而用于高血压危象及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药;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治疗首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该患者首选的降血压药物应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为了有效控制血压,最佳的联合用药方案是ACE抑制药+钙通道阻滞药。

一、利尿药

【药理作用】(2001,2007) ①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和心排血量;②舒张血管。高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脏髓襻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利尿作用强大,如呋塞米、依他尼酸、利尿酸、布美他尼等。

【作用机制】 初期降压机制为排钠利尿、造成体内Na、水负平衡,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之故。长期用药可能机制是:①因排钠而降低动脉壁细胞内Na的含量,并通过Na-Ca2+交换机制,使胞内Ca2+量减少。②降低血管平滑肌对血管收缩药的反应性。③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腺素等。

【临床应用】 临床治疗高血压以噻嗪类利尿药为主,但长期应用常致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高效利尿药不作为轻症高血压的一线药,而用于高血压危象及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

二、钙拮抗药

【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 钙拮抗药通过阻滞钙通道,松弛小动脉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而起降压作用。对正常血压无作用,对高血压患者降血压较强、快,伴心率增快。不良反应有眩晕、低血压、心悸、踝部水肿等(2002、2003、2007)。

三、β受体阻断药(2000、2001、2007)

【抗高血压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广泛应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作用机制:减少心排血量;抑制肾素分泌;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前列环素合成。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可增加肾血容量;不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无钠水潴留;无明显心率加快;无耐受现象;血浆肾素活性升高;逆转心血管重构。其降压机制为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缓激肽的水解;促进前列腺素合成(2003、2004)。

【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型高血压,是抗高血压一线药。

【不良反应】 有低血压;刺激性干咳;高钾血症;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影响胎儿发育,孕妇禁用(2001)。

五、氯沙坦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本药可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002),作用强效,其代谢产物亦有较强的阻断作用,抑制血管收缩,降低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并能逆转肥大的心肌细胞。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此单元共考9题,主要为A1、A2、B1型题。主要考点在钙拮抗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常考的细节有: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的作用机制包括:减少血液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减少血液儿茶酚胺水平;减少血液加压素水平;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血液中的缓激肽水平;使醛固酮的分泌减少;具有抗交感神经作用。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药;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治疗首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

3.卡托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而发挥降血压及抗心力衰竭作用。

4.氯沙坦通过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而发挥降血压作用。

5.硝普钠的作用是降低心室前、后负荷并增加心排血量。

6.呋塞米(速尿)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机制是降低心室前负荷。

7.钙拮抗药通过阻滞钙通道,松弛小动脉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而起降血压作用。对正常血压无作用,对高血压患者降血压较强、快,伴心率增快。

8.维拉帕米属于苯烷胺类选择性钙拮抗药,常见不良反应是便秘。

9.在动物实验中,观察氯沙坦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测定其抗AT1受体的活性。

10.哌唑嗪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水钠潴留。

11.典型病例一:女性,50岁,患高血压病5年,空腹血糖7.0mmol/L,尿蛋白(+++)。该患者首选的降血压药物应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12.典型病例二:男性,70岁。患高血压病20年,血压最高180/80mmHg,服用福辛普利血压控制在150~160/60~70mmHg。为了有效控制血压,最佳的联合用药方案是ACE抑制药+钙通道阻滞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