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喹诺酮类药物(第三代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
【药理作用】(2000) 对革兰阴性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炭疽芽胞杆菌等有杀菌作用,对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也有抗菌作用。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
【作用机制】 DNA回旋酶是喹诺酮类抗革兰阴性菌的重要靶点,通过形成DNA回旋酶-DNA-喹诺酮三元复合物,抑制酶的开口活性和封口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拓扑异构酶是喹诺酮类抗革兰阳性菌的重要靶点,通过对拓扑异构酶的抑制,干扰细菌DNA复制(2001、2002)。
【临床应用】 用于上述敏感细菌所致的泌尿道、肠道、呼吸道感染,如细菌性前列腺炎、宫颈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也用于皮肤软组织、骨及关节等部位的感染。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软骨损害。
二、磺胺类
【药理作用】 磺胺类药对许多革兰阳性菌和一些革兰阴性菌、诺卡菌属、衣原体属和某些原虫(如疟原虫和阿米巴原虫)均有抑制作用。在革兰阳性菌中高度敏感者有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中度敏感者有葡萄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革兰阴性菌中敏感者有脑膜炎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对病毒、螺旋体、锥虫无效。对立克次体不但无效,反能促进其繁殖。普遍认为不同的磺胺类药物,其抗菌力的差别是在量的方面,而不在质的方面。对某一种类型细菌效价最高的化合物,对其他类型的菌效价也高。
【作用机制】 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叶酸,而是利用环境中的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蝶啶、谷氨酸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本类药物的结构和对氨苯甲酸(PABA)相似,因而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临床应用】 磺胺类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临床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尿道感染、呼吸道及咽部感染、肠道感染、局部感染等。
三、其他类
(一)甲氧苄啶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
【临床应用】 单独用药易引起细菌耐药,常与磺胺甲唑按1∶5的比例制成复方磺胺甲
唑,广泛用于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和克雷伯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霍乱;伤寒;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感染;卡氏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诺卡菌病。
(二)甲硝唑(灭滴灵)
【作用机制】 本品为硝基咪唑衍生物,其分子中的硝基可在细胞无氧环境下还原成氨基,从而抑制病原体DNA合成,发挥抗厌氧菌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对阿米巴、滴虫等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其次用于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如腹腔、消化道、女性生殖系、下呼吸道、皮肤及软组织、骨和关节等部位的厌氧菌感染,对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感染以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结肠炎也有效。治疗破伤风常与破伤风抗毒素(TAT)联用。还可用于口腔厌氧菌感染。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此单元共考3题,为A1、A3/4型题。考点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甲氧苄啶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是大纲新增内容,应注意!常考的细节有:
1.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学特性是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体内分布较广。
2.喹诺酮类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而实现抗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