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囊》曰,水结胸中,非甘遂不能除。
张锡纯曰,甘遂为下水圣药。
徐灵胎曰,甘遂下水,非大实大水不可轻用,切莫滥施。
有个病人患有老慢支多年,经常咳唾痰水,最近胸满呼吸不畅,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渗出性胸膜炎,胸腔有不少积液。
医生便给他开了小柴胡汤合陷胸汤加白芥子,稍微有所好转,但随后胸腔积液又有所加重,胸中好像有块石头堵在那里,饭都吃不下。他便找来竹篱茅舍。
爷爷说,如果是轻度的胸腔积液,渗出性胸膜炎,用柴陷汤加白芥子可以很快把积液气化疏散掉,可如果积液严重的话,这时非用十枣汤挖开沟渠、通导二便而去不可。
小指月一摸这人右路脉象沉实有力,足见浊阴壅盛不下。
爷爷寻思后便写下方药。小指月第一次看爷爷这么小心地用药,每味药只用不到1克,精细到1克以内。
连病人看了都有点奇怪,说,大夫,是不是我病太重,你不敢给我下药啊。我看其他大夫一出手都是10克、8克,还有二三十克的,一张药单子写得满满的,你就给我开了这三四味药,而且每味药才一两克,会不会隔靴挠痒呢?
爷爷笑笑说,普通泻水的茯苓、泽泻,祛痰的半夏、陈皮,就像鞭炮一样,多放点无妨,可这甘遂、大戟、芫花就像炸药包,逐水攻痰,毫不手软。你如果不是水血互结,二便不畅,大实之证,我不会给你轻用这十枣汤。
这病人听后才明白,以前平常的药,就像小兵小卒,虽多无份量;现在老先生开的这些药是大将猛将,通经达隧,祛除痰水,毫不留情。
然后爷爷交代他每次只用这三味药研成的细粉1.5克,再加十枚大枣一起煎煮,而且务必在清晨空腹服用,如果服用后大便还没有大泻,可以把剂量再加至1克,直到每日有三四次大便为度,中病即止,切莫过服。
这病人服用一剂后,就泻下两次,胸中如泻重物,咳嗽疼痛顿减,那块大石头好像被搬走了。第二天清晨,又服用了一次,这次泻了四次,好像胸中的堵塞都被排除了一样,胃口马上开了,想吃东西。
爷爷交代只宜清粥养胃,切莫饱食过食,然后再去医院做个胸透检查,居然发现胸腔中积液为患全消失了。
小指月说,爷爷,这张仲景的十枣汤怎么这么厉害,用那么一点药粉,就能把周身的痰水泻出去?
爷爷说,如果不是实热堵塞,不可轻用,若是实热堵塞,有病病受,倒可以一攻。但毕竟攻邪之品,峻烈有毒,去水虽速,损伤人体真元亦快,决不能过量服用,更不能长久服用,即使要用也要严格遵守古方炮制。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江淑安老中医某夜与一同道闲聊,谈及十枣汤治疗饮停胁下之悬饮,历代医家颇有验案,但近时医者应用较少。同道追忆曾治一例,用大戟、甘遂、芫花各1克,加入大枣十枚,煎服后不久,腹痛甚剧,呕吐频作,家属惶恐,用方对症,出现如此反应,是何原因?细阅方书,知为煎服法有误。应该是三药研末,另煎枣汤送,清晨空腹服。不久,江老中医亦遇一悬饮患者,病已月余,西医胸透左胸发现液平。查阅病历,曾用蒲公英、鱼腥草、郁金、瓜蒌皮、延胡索等清热开胸止痛药十余剂,胸痛等症依然。思胸痛系饮停为患,水饮不去,诸症难除。观患者正气尚强,适用十枣汤。处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共研细末,取1.5克,用面皮包,大枣十枚煎汤,清晨空腹服。服一剂,泻二次,胸部如卸重物,疼痛顿减,精神尚佳;续服一次,腹泻四次,胸痛等症十去八九;再次胸透,液平消失。改用健脾利水药善后获愈,未再复发。说明十枣汤的运用,只要辨证准确,遵守服法,可以立见其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