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有个医门国手刘老,八十高龄,得了泄泻病。
不管是健脾除湿,还是补火助阳,或清热解毒,屡治不效。如此迁延数月,病情日重,于是写了一封信过来,请爷孙俩出诊,前去看一看。
爷爷收拾好行囊,小指月也背了个小包裹,便日夜兼程,徒步而行。
小指月在途中走得腿都提不动了。这长途跋涉,不单需要耐力,更需要精神。
他看爷爷脸不红,气不喘,好像没走路一样。便不解地问,爷爷,我都快累趴下了,你怎么还闲庭信步呢?你是怎么走下来的?
爷爷笑笑说,再远的路,你只要走好当下的一步就行了,我所要做的就是专注当下,只要把脚迈开一步就行。这不需要太多的耐力,也不需要太大的精神。
小指月恍然大悟,原来这一路长途跋涉,自己不是累在双腿上,而是累在心念上。他在走路的同时一直在观赏风景,在思考问题,又在猜想这难治的泄泻病会难到什么程度呢?
这样在念头上消耗的能量气血比双脚走路消耗得还要多,所以年少的小指月看起来体力居然跟不上爷爷这老头子了。
这时指月稍微调整一下心态,就不是继续落在爷爷后面了,而是赶在了爷爷的前面。这样终于走到医门国手刘老的家了。
爷爷先凭脉望色,然后再看以前医生开的处方。原来前面的医生都说年老体衰,中气不足,才导致泻痢下注,所以必须用补。可越补阻滞就越厉害,泻痢就越排不干净。
小指月说,爷爷,这关尺部脉象都带些滑数。
爷爷说,看来还是要通因通用。
这时刘老说,我以前也想过通因通用,所以用芍药汤、香连丸,服用后也没有效果。
爷爷说,你这身体确实不太好治。
刘老说,先生但说无妨。
爷爷说,通因通用,有小通和大通之分,你素来身体多痰湿,肥胖,积滞在大腹,不是一般小通能通得开的,必须要用雷霆手段,就像盘根错节,非斧斤不能斩除。如果我用迅猛涤荡之剂,你敢服吗,你会怀疑吗?
刘老说,当世之医,唯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之有呢?
于是爷爷便再无顾虑,遂用巴豆霜一味,峻下痰水,泻痢遂愈。
小指月说,为何要选用巴豆呢?
爷爷说,巴豆乃治泻痢良药,李时珍称巴豆治泻痢乃千古不传之秘。特别是年老体衰,本身阳气不足,病人又喜欢吃生冷海鲜鱼肉,这些黏滑冷积滞塞在肠壁,便导致泻痢反复难愈。你若用寒下之硝黄,这些寒痰留饮更下不了,如雪上加霜,这时你用温下之巴豆,方能如春阳融雪,长通腑畅,寒去痢止。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墨余录》中记载,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八十高龄患泄泻病,自治不愈,邑中诸医也遍治本效,迁延数月,病情日重,于是写信请李中梓为其诊治。
李中梓日夜兼程,来到肯堂病榻前,经过凭脉审证,仔细诊视,终于弄清病变的症结在于前面诸医咸云病缘于年高体衰,故屡用补剂,愈补则愈滞,治疗惟有采取“通因通用”之法。由于王比李年长,名气也高,李颇有为难之处。
于是便对王肯堂说:“公体肥多痰,当有迅利荡涤,能勿疑乎?”
王曰:“当世之医,推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也。”
李中梓便一反他医治法,遂用“巴豆霜一味,下痰涎数升,其疾顿愈”。
两位名医彼此相互敬重、相互信任,一时遂被传为医林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