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集验方》曰,治黄: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
孙思邈曰,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一两服。
小指月说,爷爷,到现在我学到有两味药,都号称是风药中的润剂,非常平和,能够祛风。
爷爷说,哪两味药呢?
小指月说,就是解表药里的防风和祛风湿热药里的秦艽,它们有何不同呢?
爷爷说,同样都可以祛风湿,但防风能够解表解痉,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一祛两解。一祛就是祛风湿,两解就是解除表证和解除痉挛。
小指月说,那秦艽呢?
爷爷说,秦艽能够退黄疸,清虚热,所以用一句话总结它的功用,就叫一祛两退。一方面能祛风湿,另一方面可以退虚热和退黄疸。
小指月说,爷爷,秦艽怎么能退黄疸呢,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爷爷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中焦肝胆脾胃湿浊外泛,发为黄疸,所以你要用一味药把外泛的湿浊郁热收回到六腑来,通过膀胱、肠道排出体外,黄疸就退掉了。
小指月说,爷爷的意思是秦艽可以外走经络肢节,层层透达,然后又可以引浊热湿邪下归二便,排出体外。
爷爷笑笑说,没错,秦艽本是祛风湿药,疏通经络脉道,往外窜达,是它的本能,但它和一般祛风湿药最大的不同,是因为它还能够通利二便。
小指月说,秦艽能通利二便,医生好像很少用?
爷爷便说,《药性论》讲秦艽利大小便,它为何能够退黄疸以及解酒毒伤肝,这都是由于它善入肝、胆、脾、胃经,善于窜达经脉上下,然后通过清除湿热从二便出,令浊阴归下,故能愈病。
小指月说,爷爷,我有些明白了。秦艽它本身辛味能散,所以可祛风除湿,但它又有苦味,善于涌泄,能够退肠胃中湿热,这样湿热从小便利,则黄疸愈。
爷爷说,其实《神农本草经》里也提到秦艽下水利小便。你想想,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黄疸绝大部分都是湿热熏蒸所致,所以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腑,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故谓之通利大小便。
有个胆汁瘀堵引起周身黄疸的病人,医家给他用了茵陈蒿汤,黄疸退了八九成,但还有一点点微黄退不干净,这该怎么办呢?
小指月说,爷爷,茵陈蒿汤本是退湿热黄疸妙方,为什么没有彻底把湿热黄疸退除干净呢?
爷爷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气血不足,不能彻底把浊毒扫出体外。就像一个人累了,没力气了,连把房间里的垃圾清理出去的力量都没有了。所以慢性黄疸或者慢性疾病后遗症,都要适当通过扶正气、补益气血来扫除毒浊外出。
小指月说,那第二个原因呢?
爷爷说,第二个原因是这茵陈蒿汤,对于大面上的湿热能排得干净,但对于小经小络,纵横交错,拐弯抹角里的藏污纳垢,却很难彻底排除干净。
小指月说那该怎么办?爷爷说,加一味药,能够进入这些拐拐角角,能够进入这些深处的细小经络,把湿浊带出来。
小指月说,那是不是用秦艽啊?
爷爷说,没错,秦艽古代也叫秦纠,这是说这秦艽的根往往作螺纹状相互交纠缠绕,而且它气味又浓厚,能够窜达进细小经络,再利用它清湿热的作用,把湿热从拐弯抹角,药物比较难以到达的死角里拽出来。
小指月说,原来这样。爷爷说,这秦艽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在人体里的走势,《本草正义》说得非常好: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
然后小指月就在原方茵陈蒿汤基础上加了一味秦艽,随后剩余的一点点微黄就退除干净了,后期再给他用八珍汤收尾,恢复气血,强壮身体。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国医大师周仲瑛经验:秦艽味苦辛微寒,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治疗风湿痹痛及潮热等。周教授遵《本草纲目》“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需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以其利湿退黄,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收效甚佳。
曾治一患者,男,43岁,患慢性乙肝伴胆汁淤积,以清化湿热瘀毒、清热利湿等法治疗后黄疸明显下降,谷丙转氨酶亦恢复正常,但黄疸指数仍难控制,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秦艽,2周后黄疸消退,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