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曰,梅核气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一妇人,每次生气后都觉得咽中有物梗塞、胸闷,好几天都恢复不过来。这次又跟丈夫吵完架后,咽喉气堵,饮食不下,心慌心悸,胸闷不舒。怀疑有食管癌,便到医院检查,也没检查出什么病。
这妇人就很疑惑地说,为什么我老觉得咽喉部长了块东西,使劲地吐也吐不出来,努力地吞也吞不下去呢?
爷爷说,这是梅核气。
这妇人便问,什么是梅核气?
爷爷说,饮食不节,加上情绪变动,就会把胃中的痰浊带到咽喉来,中医叫做痰凝气滞。这妇人还是有些听不懂。
爷爷说,这痰就像浆糊一样,为什么有痰呢?因为吃了过多的肥甘厚腻,鸡蛋、牛奶油腻之品,不戒口,导致胃中痰浊多,中医叫鱼生痰,肉生火,这时你再跟老公吵架,咽喉就不舒服了。
这妇人说,为什么吵架会咽喉不舒服?
爷爷说,你是不是每次吵架就脸红脖子粗,气觉得降不下来。她点点头。
爷爷接着说,这叫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你气往上飘,痰就往上飙,现在飘到咽喉还好,是梅核气,如果飘到脑袋上,就可能堵塞脑血管,那就麻烦了。一中风偏瘫,到时你就啥事都不能做了,还得有人照顾你。
这妇人听后才算明白,她这病根子就是饮食不节生出来的痰,与情志喜怒生出来的气交结在一起,结成像梅子那样的核,叫做痰凝气滞。
爷爷说,这生气是找病受,一点都不错。
小指月说,爷爷,《伤寒论》讲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爷爷点点头说,没错,这人舌苔白腻,又有齿痕,明显湿生痰,夹气郁,可以用疏肝理气,加化痰散结。小指月便把半夏厚朴汤方歌背了下来:
半夏厚朴痰气舒,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此方除。
这样边背方歌,边把汤方写了下来,原来这汤方五味药,再加大枣的话,就叫四七汤,以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四味药为主,加点姜、枣调和中州,专门治疗七情气伤,痰气交阻。
给她用了三服药,加以回去少吃鱼肉,多吃素,少生气,多爬山。这样服完药后,胸中满闷解除,咽喉梗阻消失,好像感觉堵在咽喉的那团气被吹散下去了。
小指月说,爷爷,为什么半夏厚朴汤以半夏、厚朴为主要对药呢?这梅核气不是长在咽喉吗?用这治疗胃肠的药干什么呢?
爷爷笑笑说,半夏能够去胃中痰,厚朴能够去肠中大腹气滞,能够打开痰气下行的通道。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电灯不亮了,未必是灯泡问题,有时是开关的问题。正如咽喉痰气交阻,有时并不是咽喉那里痰多,而是肠胃中痰气不下,往上冲逆所致。
所以半夏、厚朴专降胃肠痰气,二药配伍,半夏下胃气如神,厚朴下肠气如神,所以它们能够打开肠胃痰气下行的通道,通过温降下气,宽中除胀,很快就能让咽中梗阻解除。正如下水道通畅,那马桶里的脏垢很快就冲下去了。
小指月点点头说,原来这样,不用特意治咽,却能够把咽中浊气降下去,这应该是上病下取啊!随后小指月便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蒲辅周医案:杨某,男,65岁,1965年10月28日初诊。10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4个月的治疗已缓解。1963年曾复发1次,近日来又自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经检查无肿瘤。六脉沉滑,舌正苔黄腻。属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治宜开胸降逆,理气豁痰。处方: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炒莱菔子3克,薤白6克,降香1.5克,路路通3克,白通草3克,竹茹3克。10剂。一剂两煎,共取160毫升,分早、晚食后温服。
11月8日二诊: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尔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煎服法同前。
11月22日三诊: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
按语:老年男子患梅核气,可见本证不唯女子独有,因症见舌苔黄腻,湿热象重,故蒲老加黄连、竹茹、白通草、白芥子等清化之品,体现出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