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未及时诊断和未合理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几乎在发病4~5年后都会发生肾损害。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出现肾功能下降,血尿素氮增高,肌酐增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将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分为6型。因此只有及早治疗,才能防止肾衰竭,才能延长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存期。
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约1/4的患者在发病时就有肾损害。患者开始时发现尿泡沫增多,眼睑水肿,尿蛋白阳性或显微镜检查发现尿中有红细胞、管型等。未及时诊断和未合理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几乎在发病4~5年后都会发生肾损害。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出现肾功能下降,血尿素氮增高,肌酐增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将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分为6型。
Ⅰ型:正常或微小病变。Ⅱ型(系膜增殖型):肾小球的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增厚,临床上有少量蛋白尿和显微镜下血尿,此型预后好。Ⅲ型(局灶增殖型):肾小球受累不超过50%。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呈节段性增殖和局灶坏死,有少量或中等量尿蛋白,血尿少见,激素治疗反应好,较少发生肾衰竭。Ⅳ型(弥漫增殖型):肾小球受累超过50%。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殖,广泛坏死,可有重度蛋白尿、管型尿及高血压,预后差。Ⅴ型(膜型):可有系膜、基底膜增厚,但无细胞的增殖和坏死。常有大量尿蛋白,水肿、高血压和胆固醇增高,血清蛋白减少,激素治疗时好时坏,预后变化大,最终发展为肾衰竭。Ⅵ型(硬化型):肾小球硬化,肾衰竭,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上述病理分型可以互相过渡和转化。如果病变以增殖为主,则经过治疗后有可能逆转病情;以硬化为主,则治疗效果差。因此只有及早治疗,才能防止肾衰竭,才能延长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存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