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对感冒及流感在概念上的认识外,张曾譻教授还分析了现代医家对感冒病机的理解。
(一)病因
1.六淫气候突变 六淫肆虐,冷热失调,人体卫外之气未能及时应变,以致虚邪贼风伤人。
(1)风为主因:本病主要由风邪侵袭肺卫皮毛所致。风虽为春季之主气,但流动于四时八方之中,失常则伤人而为淫邪,故为六淫之首,因此外感病常以风为先导。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故致病多犯上焦。
(2)风邪常兼夹他邪致病:随季节之不同,风邪常与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为患。如春季之温、夏季之暑、长夏之湿、秋季之燥、冬季之寒等皆能随风邪杂感而为病。临床尤以风寒多见。
2.时行病毒 时行病毒是指具有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多因时令不正,故使天时暴戾之气流行人间。其致病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往往与六淫相合为患。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易生时行病毒,直袭肺卫,相染为患。时行病毒伤人,常可入里化火,临床以热证居多,易有传变。
3.生活起居失当 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如贪凉露宿、涉水冒雨、更衣脱帽等易致外邪乘袭。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御邪能力较弱,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如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风热;脾虚痰湿偏盛者,易受外湿等。何以引起正气不足、卫气不固?或因平素体虚,稍有不慎,客邪乘虚伤人;或因过度劳累,体力下降,易自汗而肌腠不密,营卫失和,因而感受外邪;再如肺有宿疾,肺蕴痰热,肺卫调节功能失常,每易招致外邪相引而发病。
(二)病机
1.发病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引起发病,一方面取决于正气的强弱,同时与感邪轻重密切相关。若内外相因,则发病迅速。
2.病位主要在肺卫 肺主气,司呼吸,上通于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鼻与喉皆为清气升降出入的通道。若外邪从口鼻、皮毛乘袭,肺卫首当其冲,邪自皮毛而入,可内合于肺,邪从口鼻上受可直接犯肺,又可病及卫表。故感邪之后,很快出现卫表及上焦症状,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感冒病位虽多局限肺卫,但若正气虚弱,或素有旧病,以及时行杂感,则可涉及其他脏腑。如外邪入里,病及少阳,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若痰湿之体,易受外湿,内外相因,可累及中焦脾胃等。
3.病性 一般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则为本虚标实之证。实者因表里寒热及邪气之兼夹而有别,虚者则因气血阴阳之虚而有异。
4.病势 总的发病趋势为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一般病程短而易于治愈。年老体弱,抗病能力较差者,外邪可由表及里,缠绵难解。若素有旧病,客邪加临宿疾,常可使病趋恶化,或变生他病。
5.其他 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可出现寒与热的转化与错杂。风热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热,则可转化为肺卫热证;若邪郁不解,或夹痰热湿浊,客于半表半里,形成邪犯募原之证;病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以致内外俱实,发为表寒里热证;若为时行病毒,入里化热较速,里热充斥,而为热毒炽盛之证;甚则热陷心包、引动肝风,则病情重笃。若反复感邪,正气耗损,由实转虚,或体虚感邪,正气愈虚,则病机转化为正虚邪实。
(三)辨治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应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正如《幼科释谜·感冒》云:“当其感冒,浅在肌肤,表之则散,发之则祛,病斯痊矣。”
因“伤寒论”时期,感受风寒多见,寒症多发,故其时的代表著作《伤寒论》中多见感冒采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方药治疗,辛温解表类中药在治疗感冒病症中应用广泛。其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条件改善,热证逐渐增多,至明清开始感冒多用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方药治疗。纵然寒温争鸣,不可偏离辨证论治的基本中医药原则,欲求佳效则不宜有派别偏执,正如明代儿科大家万全在《片玉心书》中所言“温补凉泻,各附所宜”,一语中的。近50年来我国学者在中药抗流感病毒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中医药对病毒性疾患,特别是流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麻黄、桂枝、板蓝根、大青叶、虎杖、金银花、连翘、黄芩、牛蒡子、贯众、柴胡、鱼腥草、羌活、射干、重楼(七叶一枝花)等中药,对流感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辛温辛凉药物均有。所以把握好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才能应用好寒热温凉的中药,起到效如桴鼓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