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曾譻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医治疗肺部感染性疾病多用以下五法。
1.祛邪法的应用 祛邪法是细菌性肺感染的中医治法之一。现代研究表明,许多中药都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对此类中药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作分类:①按西医生物学分为抗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TB菌、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等类别;②按中医辨证分类为补益、清热、涤痰、活血抗菌等。
临床应用按以下原则选药:依据西医用药原则,对不同的病原体及其同一病原体、不同的作用强度进行选药。如肺炎双球菌感染选用黄芩、鱼腥草、连翘、金银花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选用黄连、白头翁、丁香、厚朴、百部等;支原体感染者选用黄柏、穿心莲、白芷、地肤子等;结核杆菌感染选用黄精、百部、白果、大蓟等。依据辨证用药原则选药,在辨证处方中加入对症抗菌中药。如细菌感染后表现为热毒炽盛者,选加黄芩、黄柏、桅子、大黄等清热解毒抗菌药;细菌感染后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者,选加瓜蒌、百部、丁香、白果等除痰止咳、定喘抗菌药。并依据一药多用的原则进行选药,一味中药有多种功效,用之得当可一举两得或一举多得。如大黄、瓜萎仁、莱菔子等,既抗菌又有通便作用,适用于肺部感染而大便秘结者;丁香、木香、厚朴等,既抗菌又芳香健胃,适用于肺部感染而胃肠功能不佳者。
2.油肠救肺法的应用 肺与大肠为表里关系,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如《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正常情况下,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而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气的肃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肺脏痰热(肺部炎症感染),肺气不宜,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大便秘结;反之,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气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钳夹动物肠系膜上动脉,可出现严重的肺损害,而其他脏器则未见损害,说明缺血性肠道功能异常与肺损害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某些肺部疾病病理解剖时可见大肠、小肠严重充气,小肠系膜坏死而形成溃疡。此外,利用病理活检发现,炎性肠病患者偶见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表现,此时其支气管系膜的病理变化与结肠的病理变化类似。据此,对于难治性肺感染合并大便秘结者,常采用凉隔散口服或大承气汤灌肠等,清肠泄热、通腑救肺。
3.除痰活血法的应用
(1)除痰止咳定喘:咳、痰、喘是肺感染的三大症候表现。大量痰液阻塞气道可引起气急,好的培养基有利于病原菌的滋生,引起继发感染。因此,除痰、止咳、定喘是难治性肺感染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①除痰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温化寒痰,如法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用于慢性气道炎症,减轻气道慢性炎症及减少气道分泌等;二是清热祛痰,如桔梗、瓜萎、川贝母等,用于急性气道炎症,或慢性气道炎症急性发作期。通过促进痰液的分解及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而起到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的作用。难治性肺感染常表现为痰热,故常选用清热祛痰药。
②止咳药,按作用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镇咳(止咳)和外周性止咳(镇咳)药两大类。罂粟壳、百部、半夏等,抑制咳嗽中枢而起止咳(镇咳)作用。外周性止咳药的机制有多种,如秦皮、半边莲、鱼腥草等,对气道有抗感染作用;麻黄、细辛等有解痉定喘作用;细辛、丁香等,对表面系膜有麻醉作用。难治性肺感染通常有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呼吸抑制等。因此,中枢性镇咳药、表面系膜麻醉药均不宜使用,但抗感染、清理气道炎症的止咳药如秦皮、鱼腥草、半边莲等,可常规应用。
③定喘药,解痉定喘、畅通气道的中药有70余种,其中包括苦杏仁、川贝母、前胡等除痰定喘药;麻黄、紫苏子、丁香、细辛等散寒定喘药;鱼腥草、射干、秦皮等清热定喘药。临床应用时须根据证型特点选择。
(2)活血化瘀:肺感染可导致肺气失宜,痰液塞滞,使血脉运行不畅。因此,重症肺感染或久患肺感染常有肺血瘀阻,肺脉不通。临床上难治性肺感染患者多伴有炎症吸收缓慢或吸收不良,个别患者还存在肺组织局部机化的情况,增加了治疗难度。现代研究表明,部分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肺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有利于肺组织的修复。可选用除痰降气、活血化瘀药,如桃仁、丹参、白芍、当归等,有利于肺脉的疏通和复常,促进炎症吸收和控制感染。
4.扶正固本法的应用
(1)培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按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脾胃虚弱则肺气不生,肺气虚弱则为喘为咳。因此,肺之痰喘咳嗽,除从肺论治,除痰止咳定喘以治其标,亦可应用培土生金、健脾固肺治本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胃肠动力下降或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时,常导致胃食管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反流物直接进入气管和肺引起呛咳、喘息及吸入性肺炎或者因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气管痉挛。贲门失弛缓症息者可因进食后食物不能正常进入胃内,导致食管膨胀,直接压迫气管而出现胸闷、气短等表现。也有食管疾病(如疱疹性食管炎、食管痛等)可形成食管气管炎,而引起呛咳、哮喘等呼吸道症状。同时,肺部感染的患者多伴有胃肠功能的减退,从而使呼吸道症状及肺部感染更加难以控制。治疗应注重“培土生金”,通过补益脾胃,促进胃肠动力,减少反流物质对气管和肺的刺激,而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如选用陈皮、法半夏、苍术、枳实等理气健脾、调节胃肠动力。
(2)补益抗菌:难治性肺感染多发生于年老、体弱者,或病前体质尚好,但因严重反复感染,体质日渐衰弱,此时宜选用具有补益又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当归、黄精、女贞子等。此类药的抗菌机制,除含有某些抗菌物质外,同时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有报道黄芪、白术、山茱萸等具有增加白细胞的作用;黄芪、白术、当归、白芍、黄精、女贞子、山茱萸等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黄芪兼能增加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黄芪、白术、当归、黄精等能诱生干扰素;黄芪、白术、白芍、黄精、女贞子等能增加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黄芪、白术、山茱萸、女贞子等能促进抗体生成。补益抗菌中药通过不同途径,增强机体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而达到消灭病原体的目的,符合中医扶正可以祛邪的理论。临证可在中医辨证用药原则指导下选用。
(3)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力低下是肺感染难治的重要原因。除补益抗菌中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外,其中部分非补益抗菌中药亦有此种作用。如黄芩、黄连、穿心莲、连翘、金银花、板蓝根、野菊花、金荞麦等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金银花、瓜蒌、沙参、何首乌等能诱生干扰素;穿心莲、夏枯草、桔梗等能增加溶菌酶活性,从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临证可结合患者证型选择应用。
5.消、托、补三法的应用 消、托、补三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疮疡的有效方法。在细菌感染早期,致病菌控制后,炎症灶也得到消除,但严重的细菌感染或慢性细菌感染,细菌虽得到控制,但炎症病灶未必能清除。对清除肺部炎症病灶,也可参照外科疮疡消、托、补治法。早期仙方活命饮之活血化痰法,促进炎症病灶吸收;中期炎症病灶虽有所吸收,但吸收缓慢且患者久病虚弱,选用托里消毒散活血化瘀,既能促进炎症病灶吸收,又能补益气血促机体康复;晚期炎症病灶虽已吸收,但患者仍未康复,阴阳气血俱虚者,以内补黄芪汤补益气血,滋阴助阳。此外,尚有特殊的炎症灶,表现为阳气不足,精血亏虚,中医称之为“阴疽”者,应摒除“炎症是热证”的概念,采用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化痰,促进炎症灶吸收,使机体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