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感冒而延误,未及时做出诊断而失治、误治,以致病情迁延不愈。病毒性心肌炎为多种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等)感染后累及心脏所致,亦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进入慢性阶段,造成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后遗症。其临床症状可有发热、胸闷、憋气、心悸、气短、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心肌酶异常,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传导阻滞、心肌缺血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如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好发于夏、秋两季,多发于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约有20%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展成扩张性心肌病,致残、致死率高。
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尚不完全清楚或存在诸多争议。
张曾譻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可由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也可由病毒诱导的免疫损伤进入心肌细胞的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的同时,表达病毒蛋白并释放病毒颗粒,巨噬细胞吞噬病毒颗粒,释放相关因子并提呈抗原,启动体液及细胞免疫。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张教授说由于该病发病初期不典型,易误诊。主要结合初期发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有腹泻、感冒或相关病毒感染的病史;体征检查患者常自述乏力、心悸、心前区不适等,欧洲流行病学研究表明,72%患者有呼吸困难,32%患者有胸痛,18%患者有心悸表现;心电图异常,如T波改变;胸部X线透视,如见心脏扩大(弥漫性心肌炎或合并心包积液)、肺充血或肺水肿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局灶性或节段性运动减低,或LVEF减低,或有少量心包积液;相关病毒检测;血液中相关因子检测,如血清心肌酶CK-MB的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阳性等。曾经被看作心肌炎诊断金标准,即1995年WHO颁布的基于心内膜穿刺获得病理学依据的达拉斯标准,虽然具有较好的诊断意义,但是因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并穿刺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容易漏检,并且有创,对操作条件要求较高,难以作为常规检测手段,并且其敏感性也受到质疑。随着心脏磁共振成像或造影剂增强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在无创条件下,通过一次检测,便可以获得左心室的功能参数、形态及心肌灌注情况,为诊断与评价急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区域与程度、心脏功能、心肌病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结合心脏磁共振音像资料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方面,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除了绝对卧床休息及合理营养外,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及发病不同阶段的特点,在目前西医药药物治疗上主要有抗心律失常药、抗病毒药、免疫调节药、营养心肌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