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由于神气怯,肌肤薄,肠胃弱,筋骨弱而又神识未发,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不懂卫生常识,不知危险,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远远高于成人。
小儿初离母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阴阳二气,皆显不足。生理上的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在病理上则表现为发病容易而又传变迅速。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云:“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又云:“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片玉心书》亦云:“肠胃薄弱兮,饮食易伤;筋骨柔弱兮,风寒易袭;易虚易实兮,变为反掌。”
(一)发病容易
1.易感六淫 小儿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常不足则卫外功能不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且寒暖不知自调,易为六淫所伤。而外邪无论由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侵袭,均内侵于肺。故万密斋说:“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所以在临床上小儿肺系疾病多见。
2.易染疫疠 小儿初生如嫩芽,肌肤嫩弱,身体柔弱,抗病力低下。但由于肌体有从母体中获得的抗体,故对时行疫疠尚有一定的抵抗力。半岁以后,在母体所获得的抗体逐渐消耗,对时行疫疠失去抵抗力而易感受之而发病。
3.易伤饮食 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胃发育未臻完善,消化能力较差,而且乳食不知自节,有些家长又缺乏科学育儿知识,使小儿脾胃不能适应,或养成偏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胃主纳谷,脾主消谷,饥则伤胃,饱则伤脾。小儿之病,多过于饱也。”《幼科发挥·原病论》说:“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食伤脾,则为泄泻。”脾胃病为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近年来,冰箱、冰柜的普及,以及大量冷饮充斥市场,而有些家长又任其所为,恣食生冷无度。小儿一方面易为乳食所伤而致积滞、吐泻及疳证等,另一方面寒冷伤脾或乳食伤脾后,又易致痰湿内生,咳痰不休。
4.易于发热 小儿的病理特点与小儿体禀“少阳”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体禀“少阳”,具有阳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阳气偏盛,因此,小儿一旦患病,易于从阳化热,临床以热病居多。正如《河间六书》所云:“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小儿无论感受风寒、风热,还是疫疠之邪,皆可化热;风热和疫疠之邪皆为阳邪,两阳相并,则发高热。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而小儿又阳气旺盛,一旦为寒邪所闭,不能外达,蒸腾于内而发热。诚如《幼科要略》所云:“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谓“阳盛则热”。相应而言,清热之法和清热之药在儿科临床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
5.易受惊恐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小儿神气怯弱,一旦目见异物,耳闻异声,都易致心神不宁,魂魄不安,而易于发生惊恐、客忤等,甚则出现惊风、抽搐。
6.易发生意外 小儿神识未发、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易发生触电、溺水、中毒等意外伤害。
7.易受虚损 小儿具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若由于饮食不当、调护失宜、治疗不当等因素损伤肾气,常易导致小儿体质虚弱,疾病反复难愈,甚至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8.易患先天疾病 小儿成形,由父精母血而成。若父母精血不足或质量欠佳必将使小儿禀赋不足,体质虚弱,甚至患先天性疾病;同时,由于儿在母腹之时,孕母失于调护,感受邪毒等也易产生先天性疾病。
(二)传变迅速
由于“脏腑柔弱”,小儿一旦患病后,变化特别迅速。阎季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原序中说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对这一特点的高度概括。
1.易于传变 小儿患病后,可迅速传变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或两脏并病。例如:感受外邪后,首先出现肺系症状。若小儿体质较差或感邪较重,则病邪可迅速传变,可传之于心,传之于脾,传之于肝,传之于肾等。亦可出现肺心同病、肺脾同病、肺肝同病、肺肾同病等。
2.易虚易实 是指小儿患病后,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并见。例如:小儿肺炎出现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表现出一派实热证的现象,若失治或误治,则很快出现面唇及肢端发绀、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细疾数等虚脱之象,这种变化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所谓“朝实暮虚”的描述并不为过。
3.易寒易热 小儿体禀“少阳”,临床表现出两重性,一方面阳气偏盛,易于化热;另一方面阳气稚嫩,易于受损而寒化。如小儿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损伤小儿之阳气,使阴寒内盛,亦可出现寒象。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盛则寒。”同时,由于小儿阳亦未盛,阴亦未坚,阴阳之间的平衡亦不如成人稳定。因此,在病理条件下易于出现阴阳之偏盛偏衰。寒热之间的转化亦较迅速,热证可以迅速转化为寒证。反之,寒证也可以迅速转化为热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