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血液一般检验

临床血液一般检验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细胞增加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血红蛋白测定相似,一般同时测定二者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可将贫血分为4度。Hct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若红细胞数量正常,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Hct增加可因红细胞数量绝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由于贫血种类不同,血细胞比容减少的程度并不与红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完全一致。同时进行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检测有助于不同贫血的鉴别。

一、红细胞计数

【概述】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平均生存期为120d,因此,正常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等量的红细胞生成进入血液循环。正常红细胞为两面双凹的圆盘形,无核,平均直径7.2μm,其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正常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运输和体内酸碱平衡等。

【检测方法】显微镜法、血液细胞分析仪法。

【参考区间】成年男性:(4.3~5.8)×1012/L;成年女性:(3.8~5.1)×1012/L;新生儿:(5.2~6.4)×1012/L;婴儿:(4.0~4.3)×1012/L;儿童:(4.0~4.4)×1012/L。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加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血红蛋白测定相似,一般同时测定二者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

1.生理性变化 红细胞数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与相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的参考区间相比,一般在±20%以内。

(1)生理性增多见于:①机体缺氧,如新生儿(增高约35%)、登山运动员、剧烈运动后、高山居住者(增高约14%);②雄激素增高,如成年男性高于女性;③情绪波动引起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④静脉压迫时间>2min(增高10%);⑤长期重度吸烟者;⑥日间变化如上午7时红细胞数量最高;⑦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2)生理性减少见于:①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发育快而造血原料相对不足;②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③妊娠妇女血容量增加,红细胞数量相对减少;④长期饮酒(减低约5%)。

2.增多

(1)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失水,造成血液浓缩,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均相对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系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红细胞伴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液黏度增高,目前多认为是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3)代偿性增多,常见于新生儿、某些肺源性心脏病或高原病等,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3.减少

(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造血干细胞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受抑制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2)造血物质的缺乏或利用障碍:见于造血调控因子缺乏如肾性贫血;铁缺乏或利用障碍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如巨幼细胞贫血。

(3)红细胞内在因素引起的过度破坏:见于红细胞膜或酶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血红蛋白异常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4)红细胞外在因素引起的过多破坏:见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贫血如血型不合输血后的溶血、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及新生儿溶血病;机械性损伤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破碎综合征;疾病引起如疟疾、细菌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

(5)红细胞丢失:见于急、慢性失血性贫血。

(6)药物引起的贫血:①抑制骨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链霉素等;②引起维生素B12、叶酸吸收障碍的药物,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等;③引起铁吸收障碍的药物,如皮质类固醇等;④引起溶血的药物,如头孢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注意事项】

1.严格按科室操作规程或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由操作人员造成的技术误差。

2.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校准,减少或避免系统误差造成的计数偏差。

3.红细胞稀释液应等渗、新鲜、无杂质。

4.标本采集符合要求,操作时充分混匀,注意排除异常标本的干扰。

二、血红蛋白测定

【概述】血红蛋白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1.34ml氧,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的氧,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每个血红蛋白分子含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肽链结合1个亚铁血红素,形成具有四级空间结构的四聚体,以利于结合O2和CO2。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 O2),能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如还原血红蛋白(Hbred)、碳氧血红蛋白(HbCO)等,它们具有特定的色泽和吸收光谱。

【检测方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参考区间】男性:130~175g/L;女性:115~150g/L;新生儿:180~190g/L;婴儿:110~120g/L;儿童:120~140g/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判断贫血程度优于红细胞计数。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可将贫血分为4度。轻度贫血:Hb<120g/L(女性Hb<110g/L);中度贫血:Hb<90g/L;重度贫血:Hb<60g/L;极重度贫血:Hb<30g/L。

1.生理性增加 新生儿及高原地区居住者。

2.生理性减少 可见于儿童、老年人及妊娠中后期等。

3.病理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脱水等)及某些可造成红细胞增多的肿瘤等。

4.病理性减少 各种疾病或外伤造成的红细胞破坏或丢失。

【注意事项】

1.分光光度计及比色杯必须定期校准,保证检测的灵敏度。

2.配制好的HiCN试剂应保存在棕色玻璃瓶中,存放于4~10℃冰箱,若发现有变色或沉淀浑浊应重新配制。

3.高丙种球蛋白血症、高白细胞、白血病等可造成标本浑浊,使测定值升高,可向比色液中加入少许固体氯化钠(约0.25g)或碳酸钾(约0.1g)混匀后可使溶液澄清,但不能防止因有核红细胞引起的浑浊。

4.因为氰化钾是剧毒药品,所以在配制、使用、保存及废液处理时都必须谨慎。测定后的HiCN比色液不能与酸性溶液混合,因为氰化钾遇酸可产生剧毒的氢氰酸气体。HiCN转化液积存过多时,应进行除毒处理,方法是在HiCN废液中加等量水混合,按每升稀释废液加35ml次氯酸钠的比例混匀,敞开放置15h以上,再排入下水道。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

【概述】血细胞比容(Hct)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因是离心力的压缩容积,又称为红细胞压积(PCV)。其高低与红细胞数量、平均体积及血浆量有关。

【检测方法】毛细管法、温氏法、血液分析法。

【参考区间】男性:0.40~0.50;女性:0.35~0.45。

【临床意义】Hct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Hct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若红细胞数量正常,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Hct增加可因红细胞数量绝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Hct<0.2,可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Hct>0.6,则与自发性凝血有关。

1.增多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呕吐、术后、腹泻、失水、烧伤等)、各种真性或继发性的红细胞增多症。

2.减少 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种类不同,血细胞比容减少的程度并不与红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完全一致。同时进行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检测有助于不同贫血的鉴别。

【注意事项】

1.标本应防止溶血、黄疸等,否则报告结果时应该注明。

2.同一标本两次测量结果之差不可大于0.015。

3.毛细管的密封不能采用烧熔的方法。

4.测量红细胞柱长时不能将白细胞和血小板层计算在内。

5.离心力应符合要求。

四、红细胞平均指数

【概述】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结果,可以计算出红细胞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可用来作贫血的分类和鉴别。

【检测方法】手工法、血液分析仪法。

1.MCV 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以飞升(fl)为单位(1L=1015 fl),计算公式为:

【参考区间】82~100fl。

2.MCH 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pg)为单位(1g=1012 pg)。计算公式为:

【参考区间】27~34pg。

3.MCHC 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以g/L为单位。计算公式为:

【参考区间】316~354g/L。

【临床意义】红细胞平均指数可用来辅助诊断贫血或某些血液病,如果准确区分贫血或血液病的种类需要结合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及血液涂片中的红细胞形态。血细胞平均指数与贫血形态学分类关系见表1-2-1。

表1-2-1 红细胞平均指数与贫血形态学分类

【注意事项】

1.因为红细胞的平均指数是由计算得出的,所以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的测定必须准确,否则会造成计算结果的误差。

2.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的测定必须是同一份标本。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

【概述】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8~9.5μm。由于其胞质中尚存嗜碱性的RNA物质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网织红细胞自骨髓释放到外周血液后仍具有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1~2d后,过渡为成熟红细胞。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4型(表1-2-2)。

表1-2-2 网织红细胞分型及特征

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占20%~30%,Ⅳ型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

【检测方法】试管法、Miller窥盘计数法(ICSH推荐)、血液分析仪法。

【参考区间】成人、儿童:0.5%~1.5%;新生儿:2.0%~6.0%;成人绝对值:(24~84)×109/L。

【临床意义】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增多

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

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5%,绝对值低于15×109/L。

2.观察贫血疗效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用药3~5d后,Ret开始上升,7~10d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

3.骨髓移植后监测 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药物影响 许多药物可引起外周血液网织红细胞变化,可导致网织红细胞假阳性的药物有氯喹、左旋多巴、奎宁等;可导致网织红细胞假阴性的药物有硫唑嘌呤、氯霉素、甲氨蝶呤等。网织红细胞的效应药物:①Ret>1.5%: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②Ret<0.5%:硫唑嘌呤、氯霉素、卡马西平等。

5.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Ret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RPI来反映Ret生成速率。

计算公式为:被测Hct/正常人Hct×被测Ret/Ret成熟天数×100

【注意事项】

1.活体染色时间不能过短,室温低时,放37℃恒温箱。

2.血涂片的质量严重影响计数结果的准确性,涂片要薄而均匀,不使红细胞重叠。最好制2张片,每张计数1000个红细胞,避免分布不均引起的误差。

3.计数红细胞数目的多少对计数结果有明显影响,直接计数方法计数红细胞数至少1000,为了控制网织红细胞计数CV在10%之内,Miller窥盘计数法要求在连续视野中小方格内需要计数的红细胞数见表1-2-3。

表1-2-3 实际需要在小方格内要求计数的红细胞数

4.为计数方便,可于目镜中放一中间有孔硬纸片或用Miller窥盘,缩小视野便于计数。

5.染液与血液比约为1∶1,严重贫血时可适量增加血液的比例。

6.由于网织红细胞目视计数误差较大,方法不同计数结果的误差也不一样等,ICSH推荐用Miller窥盘计数法计数网织红细胞。

六、红细胞分布宽度测定

【概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用MCV的变异系数(CV)表示的,即MCV的标准差(SD)与MCV的比率,是一个相对值,反映的是红细胞体积的变异。计算公式为RDW(CV%)=SDMCV/MCV。

【检测方法】血液细胞分析仪法。

【参考区间】11%~15%。

【临床意义】RDW小于15%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均一性,即大小均匀;大于15%反映红细胞体积为非均一性,即大小不均。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必须结合MCV进行评价。

1.MCV正常,RDW正常,可见于均一性正细胞性贫血,如急性失血、溶血、红细胞酶缺陷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肝病或脾切除后等。

2.MCV减小,RDW增宽,可见于非均一性正细胞性贫血,如铁幼粒细胞性贫血、铁/叶酸缺乏的早期、骨髓纤维化等。

3.MCV增大,RDW正常,可见于均一性大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毒化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前期或慢性肝病等。

4.MCV增大,RDW增宽,可见于非均一性大细胞性贫血,如新生儿、巨幼细胞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肝病、红白血病等。

5.MCV正常,RDW增大,可见于早期缺铁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

6.MCV、RDW均正常,常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七、红细胞形态检查

【概述】血液系统疾病常累及红细胞,特别是贫血患者,不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多数贫血患者还会有相应的红细胞形态改变。因此,红细胞形态检查常作为追踪贫血线索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及其他参数相结合,可以判断贫血的性质,并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检测方法】显微镜法、血液分析仪法。

【正常形态】正常红细胞直径6.7~7.7μm,平均7.2μm,厚2μm,呈两面双凹的圆盘状,无核,大小相对均匀,染色时中央较淡,边缘稍深。

【临床意义】若红细胞大小、形状或染色结果异于上述正常结果,均可称为形态学异常。

1.大小异常 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凡直径大于10μm者叫大红细胞,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凡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肝脏疾病等;凡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如果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病理性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

2.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增加常大于2μm。无中心浅染区,形状似球形。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及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等。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长径增大,有时可呈长杆形,此种红细胞置于高渗、等渗、低渗溶液或正常人血清内,其形状保持不变。常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要高于25%以上才有诊断价值(正常人血液不会超过15%);大细胞性贫血(高于25%);各种贫血患者。

(3)靶形红细胞:细胞中心染色较深,外围较浅,细胞边缘又深染,其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但厚度变薄,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如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或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等。

(4)镰状红细胞:红细胞形如镰刀形,这是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HbS)所致,主要见于遗传性镰状红细胞增多症。

(5)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有裂缝,周围深染有如一个微张开的嘴形,如果数量较多常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数量较少则可见于急性乙醇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6)棘形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针尖状突起,该突起长度和宽度不同,可见于遗传性β-脂蛋白缺乏症(有时可达70%~80%)、严重肝病、脾切除后或尿毒症等。需要注意的是区分制片不当造成的皱缩红细胞。

(7)裂片红细胞:裂片红细胞指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也可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8)红细胞形态不齐(红细胞异形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可呈泪滴形、梨形、新月形、哑铃形、三角形、逗点形等,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也可能因红细胞脆性增大,在推片时损伤所致。

(9)锯齿形红细胞:也称短棘形细胞,细胞周边呈钝锯齿状,大小一致,突起较棘形细胞短,但分布较均匀,可见于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3.染色异常

(1)着色过浅:又称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血红蛋白病。

(2)着色过深:又称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较深,中央淡染区消失,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3)嗜多色性:又称多染色性,红细胞染成淡灰蓝、灰红色或淡灰色,该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较大,多染性物质是胞质中的核糖体,常见于各种增生性的贫血。

4.结构异常

(1)嗜碱性点彩: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胞质中可见有散在的嗜碱性深蓝色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均,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到,若外周血中点彩红细胞增多,可见于铅、汞、锌、铋等重金属中毒,贫血时骨髓再生旺盛或有紊乱现象。

(2)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成熟红细胞胞质内含有1~2μm紫红色的圆形小体,可1个至数个,大小不等,已被证实为核染色体的残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增生性贫血等。

(3)卡波环(Cabot ring):成熟红细胞中含有的染成紫红色的细线圈状结构,有时呈“8”字形,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铅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正常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1周之内的婴儿血涂片可见到少量。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发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严重低色素性贫血、各种急慢性红白血病、髓外造血或严重缺氧等。

【注意事项】

1.制作血涂片宜薄且均匀,不能使红细胞重叠。

2.镜检时选择厚度适宜、染色较好的区域。

3.红细胞形态学的检查结果要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相结合。

八、红细胞沉降率

【概述】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简称血沉。血沉是传统且应用较广的指标,用于诊断疾病虽然缺乏特异性,但操作简便,具有动态观察病情与疗效的实用价值。健康正常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加快。

【检测方法】魏氏法(ICSH推荐)、自动血沉仪法。

【参考区间】男性:0~15mm/60min;女性:0~20mm/60min。

【临床意义】

1.血沉加快

(1)生理性变化:血沉受年龄、月经周期等影响。新生儿因为纤维蛋白含量低,血沉较慢;12岁以下儿童红细胞数量生理性低下,血沉稍快;6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高,可使血沉加快;女性经期由于子宫内膜损伤及出血、纤维蛋白原增加,可使血沉加快;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妇女由于生理性贫血、胎盘剥离、产伤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可使血沉加快。

(2)病理性变化:急性炎症、风湿热、活动性结核、风湿活动期、组织严重破坏、高球蛋白血症或异常球蛋白血症、严重贫血、恶性肿瘤、重金属中毒等均可见血沉明显加快。

2.血沉减慢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形态异常等可使血沉减慢。

【注意事项】

(1)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下沉的速度与血浆蛋白的量和质、血浆中脂类的量和质、红细胞的大小多少、是否成串钱相聚以及血沉管的内径、清洁度、放置位置是否垂直、室温高低等因素都有关系。

(2)要求:①标本采集时避免脂肪血;②血液与抗凝剂比例要准确;③血沉管内径要标准(2.5mm),必须干燥洁净,放置要垂直;④做血沉的标本要在采血后3小时内测定,并充分混匀。

(3)室温过低、过高和贫血时,对结果都有影响,为此,血沉要尽量放在18~25℃室温内测定。

九、白细胞计数

【概述】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多种调控因子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的动力学过程而来。目前对粒细胞的生成、分化、成熟和释放的动力学过程了解较明确,从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的整个过程,根据其功能和形态学特点,人为地将其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储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5个池。正常时,粒细胞历经三个环境:骨髓、血液和组织。其增殖成熟即从分裂池到储备池在骨髓中进行,生长时间为10~12d,释放到血液后,在血液停留10~12h,随后即以随机方式溢出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不再返回血液,生存1~4d,并执行防御功能。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唾液腺、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也可排出一部分。中性粒细胞的平均生成速度为每日1.6×109/L,在储备池中的储备量为(2~3)×109/L,仅有约1/20释放到外周血液中。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约50%运行于血液循环中,构成循环池,另有50%附着于血管内壁而形成边缘池。因此,白细胞计数结果仅反映了循环池的粒细胞数量变化,边缘池及循环池粒细胞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白细胞分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而中性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血液中每小时大约有10%的粒细胞进行更新。

【检测方法】显微镜计数法、血液分析仪法。

【参考区间】成人:(3.5~9.5)×109/L;儿童:(5~12)×109/L;6个月至2岁:(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临床意义】

1.增加

(1)生理性增加:新生儿、妊娠晚期、分娩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疼痛、激动、恐惧等情绪影响均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增加。

(2)病理性增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严重烧伤;某些中毒如尿毒症、汞中毒、铅中毒等;急性出血;组织损伤或术后创伤;心肌梗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或白血病等。

2.减少 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麻疹、流行性感冒等;化学品或放射品的损害,如肿瘤放疗或化疗后;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等;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或自身免疫病等。

【注意事项】

1.采血时不能过度挤压,所以针刺深度应该适当。

2.小试管及计数板必须清洁,以免将杂质颗粒误计数为白细胞。

3.稀释液和取样量必须准确,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

4.白细胞数量过多时,可加大稀释倍数;白细胞数量过低时,可计数8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或加大取血量。计算方法按实际稀释倍数和计数范围而定。

十、白细胞分类计数

【概述】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五种,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染色后的白细胞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和绝对值。不同细胞的增多或减少的变化可能与某种不同的疾病密切相关。

【检测方法】显微镜法、血液分析仪法。

【参考区间】中性粒细胞:40%~75%或(1.8~6.3)×109/L;淋巴细胞:20%~50%或(1.1~3.2)×109/L;嗜酸性粒细胞:0.4%~8.0%或(0.02~0.52)×109/L;嗜碱性粒细胞:0~1%或(0~0.06)×109/L;单核细胞:3%~10%或(0.1~0.6)×109/L。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1)生理性变化

年龄:新生儿6~9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日间变化:安静及放松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少,下午较多;1d内变化可相差1倍。

运动、疼痛及情绪:脑力和体力劳动、热冷水浴、高温、严寒、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白细胞轻度增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白细胞显著增多,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妊娠: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多;妊娠期,尤其是妊娠5个月后白细胞可达15×109/L,分娩、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109/L,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

吸烟: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可达12×109/L,重度吸烟者可达15×109/L。

(2)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急性溶血或失血;机体的严重损伤如重伤、术后、烧伤或血管栓塞等;中毒如尿毒症、化学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等;恶性肿瘤、粒细胞性白血病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3)病理性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流行性感冒、疟疾等;化学药品或放射性损害;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 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3.嗜碱性粒细胞

(1)病理性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变态反应、骨髓纤维化症、溃疡性结肠炎及甲状腺功能减退、脾切除等。

(2)病理性减少:可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等)、甲亢、库欣综合征等。

4.淋巴细胞

(1)病理性增多:可见于感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结核杆菌感染、病毒性肝炎等;某些血液病或肿瘤,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还可见于传染病的恢复期、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前期等。

(2)病理性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免疫缺陷病等。

5.单核细胞

(1)生理性变化:正常儿童外周血液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平均9%;2周内的婴儿可达15%或更多;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亦可增多。

(2)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伤寒、黑热病、结核病等;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等;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

【注意事项】

1.分类时应从血片薄膜体尾交界处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迂回移动计数,不能重复和遗漏。

2.分类时应注意区分有核红细胞,观察有无寄生虫等异常情况。

3.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的血片,应增加血涂片的数量,同时检查多张。

十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概述】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外周血中很少,仅占全身嗜酸性粒细胞总数的1%左右。加之各种血细胞在血涂片上分布不均,导致间接计数误差很大,因此临床上需要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时,多采用直接计数法。

【检测方法】显微镜法、血液分析仪法。

【参考区间】(0.02~0.52)×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日间变化:健康人早晨的嗜酸性粒细胞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可达40%,下午较恒定。

运动和刺激: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病理性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或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寄生虫,如钩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丝虫绦虫病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疱疹样皮炎等;其他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还包括风湿病、脾切除后、猩红热、传染病的恢复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3.病理性减少 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急性感染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随之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逐渐增多。若症状严重而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少,甚至消失,说明病情严重;也可作为观察预后的指标:严重组织损伤,如术后4h,嗜酸性粒细胞常显著降低,24~48h后逐渐增多,增多的速度与病情变化基本一致。大面积烧伤患者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并持续较长时间,若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或减少很少,表明预后不良;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因此,可通过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刺激试验,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以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另外,肾上腺素、烟酸、普鲁卡因、类固醇和甲状腺素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注意事项】

1.血液稀释后应于30min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粒细胞会逐渐被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确认。

2.充池前摇充分混匀,但不宜用力过猛,特别是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要适当延长混匀时间。

3.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中性粒细胞一般不着色,但也有着浅红色的,其颗粒较小。

4.住院患者采标本时间力求一致,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十二、白细胞形态检查

【概述】血涂片染色后,各种类型白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各不相同。在病理状态下,除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发生变化外,其形态有时也会发生变化。

【检测方法】显微镜法。

【正常形态】把血液制备成一张合格的薄膜涂片,用瑞氏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白细胞形态。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细胞直径为10~15μm,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3。细胞核分叶,叶间有丝状连接,分为2~5叶。核染色质聚集,紧密排列成小块状,染成深紫红色。如果细胞核扭曲,核叶的一部分压在另一部分上面,使核的外轮廓看不清,仍应划为分叶核,该细胞质常染成淡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细胞大小为10~18μm,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1.5~2)。细胞核细长弯曲,可呈“S”形、“C”形、“V”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粗颗粒状聚集,为不完全成熟细胞。细胞质丰富,染成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罕见嗜天青颗粒。

3.淋巴细胞 细胞直径为7~15μm,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5~2)∶1。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核凹陷或轻度切迹,核染色质呈致密或粗颗粒聚集,排列均匀,副染色质无或少量。无核仁,有时可见小的淡的核小体。可见核周淡染区。小淋巴细胞胞质少,无颗粒,大淋巴细胞胞质多,呈蓝色,可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4.单核细胞 细胞直径为12~25μm,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可有伪足。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4~2)∶1。细胞核形态各异,呈圆形、椭圆形、马蹄形或分叶形,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染色质与副染色质对比较清晰。胞质较多,染淡蓝色,可出现空泡,含大量嗜天青颗粒。

5.嗜酸性粒细胞 成熟型细胞大小为10~15μm,幼稚型细胞大小为10~18μm,呈圆形或卵圆形,成熟型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3,幼稚型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2~2∶1。细胞核分叶状,通常2叶或3叶,由细丝状染色质连接,核染色质致密,染紫红色。细胞质内充满粗大、球形、均一的橘红色有折光性的颗粒,幼稚型可含有少量深紫色嗜天青颗粒。

6.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大小为10~15μm,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2~3)。细胞核分叶状,常被颗粒覆盖,核染色质聚集,无核仁,胞质较少,呈淡红或淡紫红色,含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深紫色或黑色颗粒。

【异常形态】

1.中性粒细胞的异常变化

(1)核象变化: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以3叶居多,杆状核较少(占0.01~0.03),分叶核与杆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3∶1,若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若比值减小,即分叶核粒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

①核左移(属于幼稚型粒细胞):指外周血中该粒细胞数量超过5%,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形态异常。可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失血及溶血等。如果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为极度左移,多见于类白。

②核右移:指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以上(正常为3叶)的比例超过3%,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另外,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毒性变化:严重传染病、重度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中性粒细胞均可出现形态改变,这些改变可单独或同时存在于一个粒细胞中,它反映了细胞的损伤程度。

①大小不均:细胞大小不一,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②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染色较深,染色后呈深紫色或紫黑色。

③空泡: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

④杜勒小体(Dohle body):细胞内出现嗜碱性着色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是核浆发育不平衡,局部胞质不成熟的表现,也可见于单核细胞中。

⑤退行性变:常见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也可见于衰老的白细胞。

2.异型淋巴细胞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淋巴结炎、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变化。

(1)Ⅰ型:又称空泡型或浆细胞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染色质粗糙,呈网状或块状,排列不规则。细胞质丰富,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2)Ⅱ型:又称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伪足。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形,染色质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有透明感。边缘着色较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3)Ⅲ型:又称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有少数空泡。

十三、血小板计数

【概述】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聚集、释放和血块收缩等功能。血小板计数是测定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

【检测方法】显微镜法、血液细胞分析法。

【参考区间】(125~350)×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血小板数量随着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低于冬季;平原居民低于高原居民;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降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血高10%。

2.血小板减少 若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9/L,患者可能有自动出血现象,减少的原因有下面几种。

(1)血小板生成障碍: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等。

(2)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药物损伤、病毒感染等。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等。

(4)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化疗药物、氯霉素、H 2受体阻断药、盐酸氯喹、氯噻嗪、奎尼丁、苯妥英、利福平、磺胺、氯霉素、硝酸甘油、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3.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数量超过400×109/L即为血小板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综合征、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外科手术后或脾切除术后等。

【注意事项】

1.血小板稀释液应防止微粒和细菌污染,配成后最好过滤。检查标本前应先做稀释液空白计数,计数为零时才能使用此稀释液进行血小板计数或最后结果减掉空白计数。

2.取血时针刺要深,切忌反复吸取或挤压,同时做几项检查时,先做血小板计数,操作要迅速,防止血小板聚集。标本采取后应在1h内计数完成。

3.血液加入稀释液内要充分混匀,可轻轻摇动标本2min或20次以上,充入计数池后应静止15min后再计数,若时间过短血小板不能完全沉淀,若时间过长则血小板可能被破坏或因稀释液挥发而浓缩。

4.计数时光线要适中,不可太强,注意与细胞碎片或其他颗粒的区别。

5.若血小板聚集,成簇分布,则应重新采血复查。

十四、血细胞自动分析仪

【概述】血细胞分析仪是临床检验最常用的筛检仪器之一。可进行:①全血细胞计数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测定均可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MCV、MCH、MCHC、RDW等参数根据红细胞、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经内存电脑程序换算而得。②白细胞分类(三分群或五分类)。③血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扩展功能,包括有核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其相关参数检测;幼稚粒细胞、未成熟粒细胞、造血干细胞计数;未成熟血小板比率;淋巴细胞亚型计数;细胞免疫表型检测等。现代血液分析仪还可组合血涂片制备与染色,用于仪器检测后的形态学复查。其功能已扩展到体液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对疾病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检测原理】

1.红细胞各项参数检测原理 根据各项参数的血液分析检测原理不同,检测大致分为三部分。

(1)红细胞数(RBC)和血细胞比容(Hct):绝大多数血细胞自动分析仪使用电阻抗法进行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测定。其检测原理是根据血细胞非传导的性质,以电解质溶液中悬浮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又被称为库尔特原理。当红细胞通过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红细胞的数目,脉冲的高度代表单个脉冲细胞的体积。脉冲高度叠加,经换算即可得到红细胞的比容。有的分析仪先以单个细胞高度计算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再乘以红细胞数得出血细胞比容。仪器根据所测单个细胞体积及相同体积细胞所占总体的比例,可打印出红细胞直方图。稀释的血液进入红细胞检测通道时,其中含有白细胞,红细胞检测的各项参数均含有白细胞因素,由于正常血液成分中白细胞比例很少,红细胞∶白细胞约为750∶1,故白细胞的影响因素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某些病理因素下,白细胞数明显增加而又因伴有贫血造成红细胞数明显减少,可能造成红细胞测试的各项参数产生明显误差,应加以纠正。

(2)血红蛋白(Hb)含量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的原理基本相同。被稀释的血液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释放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有关成分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进入血红蛋白测试系统,在特定波长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仪器便可显示其浓度。因为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CSH)推荐的氰化高铁(HiCN)法为测定血红蛋白的标准方法,所以血细胞分析仪校准时必须以HiCN值为标准。

(3)各项红细胞指数检测原理:同手工法检测原理相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均根据仪器检测的红细胞数、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实验数据,经仪器内存程序换算出来的。

2.白细胞检测原理 也是根据库尔特原理,把用稀释液稀释的细胞悬液倒入一个不导电的容器中,将小孔管插到细胞悬液中,小孔管是电阻抗法对细胞计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侧充满了稀释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外电极,检测时,当电流接通后,位于小孔两侧的电极产生稳定的电流,稀释液通过小孔管壁上固有的小孔向小孔内部流动,因为小孔周围充满了具有导电性的液体,其电子脉冲是稳定的,如果供给的电流(I)和电阻(R)是稳定的,那么通过小孔的电压也是不变的。当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由于细胞的导电性质比稀释液要低,在电路中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加,于瞬间引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称为通过脉冲。电压增加和变化的程度取决于非传导性细胞占据小孔感应区的体积,即细胞体积越大,引起的脉冲越大,产生的脉冲振幅越高。脉冲信号经过下列步骤,得出细胞计数结果。

(1)放大:由于血细胞通过微孔时产生的脉冲信号非常微弱,不能直接触发计数电路,因此必须通过电子放大器,将微伏信号放大为伏级脉冲信号。

(2)阈值调节: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参考电平的大小,使计数结果尽可能符合实际。

(3)甄别:通过微孔时各种微粒均可产生相应脉冲信号,脉冲幅度与微粒大小成正比,因此除血细胞外,血中细胞碎片、稀释液中杂质微粒均可产生信号,使计数结果偏高,故可使用甄别器根据阈值调节器提供的参考电平,将低于参考电平的假信号去掉,以提高细胞计数的准确性。

(4)整形:经放大和甄别后的细胞脉冲信号波形尚不一致,必须经过整形器调整为形状一致标准的平顶波后,才能触发电路。

(5)计数:血细胞的脉冲信号经过放大、甄别、整形后,送入计数系统。通过不同分析仪不同的计数系统得出计数结果。

在进行白细胞体积分析时,仪器计算机部分可以将白细胞体积从30~450fl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道为1.64fl,细胞根据其大小被分别放在不同通道中,从而得到白细胞的体积分布的直方图。而经过溶血剂处理后,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可以初步确认其相应的细胞群,第一群(35~90fl)是小细胞区,主要是淋巴细胞;第二群(90~160fl)是单个核细胞区,也称为中间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当核左移或白血病状态时,可有各阶段幼稚细胞及白血病细胞出现在这个区;第三群(>160fl)是粒细胞区,属于大细胞区。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可计算出各亚群的百分比,与该标本的白细胞总数相乘,即得到各项细胞绝对值。

3.血小板分析原理 血小板随红细胞一起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检测,根据不同的阈值,计算机分别给出血小板与红细胞数。血小板分别储存于64个通道内,直方图范围为2~28fl。

4.血细胞分析仪的离心式原理 其也称干式细胞计数仪。将血充入含有吖啶橙(AC)荧光染色剂的毛细管内,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着色,在蓝紫光的激发下,各种细胞呈现出不同的荧光色,然后将毛细管放在一特制的离心机中离心,其有形成分根据比重不同分布于不同的细胞层中,由下至上分别为红细胞(比重1.09)、中性粒细胞(1.08)、淋巴细胞(1.07)、血小板(1.06)。红细胞不着色,仍为暗红色,粒细胞呈橘黄色,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呈绿色,血小板呈淡黄色,通过对不同颜色细胞层的定量分析,即可获得精确的血液学参数。该血细胞分析法不同于电阻抗法,它具有操作简单,仪器耐用、价廉,仪器内部没有血标本循环,不需要泵、注射器、管路的清洁等优点。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干式血细胞分析仪只限于两分类,且只有B-D公司生产,故使用受到限制。

5.操作 严格按血细胞计数仪的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十五、血细胞直方图

(一)红细胞直方图

【概述】红细胞分布直方图即红细胞体积频数分布图,血细胞计数仪在红细胞计数过程中自动测定红细胞体积并绘制出分布直方图。

【检测方法】仪器法。

【临床意义】红细胞分布直方图反映MCV和RDW的改变,用于贫血类型和治疗反应的判定。

1.单峰,正态分布,峰值在80~100fl(MCV正常) 若基底较集中(RDW正常),可见于正常人及均一性正细胞性贫血,如慢性疾病、慢性肝病、非贫血性血红蛋白病、慢性白血病、化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失血等;若基底拉宽(RDW增大),可见于非均一性正细胞性贫血,如混合性贫血、铁或叶酸缺乏早期、骨髓纤维化及铁粒幼细胞贫血等。

2.单峰,负偏态分布,峰值小于80fl(MCV减小) 若基底较集中(RDW正常),可见于均一性小细胞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慢性疾病等;若基底向左拉宽(RDW增大),提示非均一性小细胞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β-地中海贫血或红细胞碎片增多。

3.单峰,正偏态分布,峰值大于100fl(MCV增大) 若基底较集中(RDW正常),提示为均一性大细胞性贫血,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前期、非贫血性红细胞酶或膜缺陷;若基底向右拉宽分散(RDW增大),提示非均一性大细胞性贫血,可见于恶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红白血病等。

4.双峰,峰值分别小于80fl和大于100fl 若基底向左右拉宽(RDW增大),MCV可正常、偏大或减小,可见于混合性贫血,如营养性贫血、孕产妇贫血等。

【注意事项】

1.留取合格的检测标本(无凝集、血液和抗凝剂比例适宜)。

2.标本应新鲜。

3.确保仪器运行正常。

(二)白细胞直方图

【概述】血细胞计数分析仪在进行白细胞计数时,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将其分配在不同的计算机通道中,从而得到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从图形的变化也可以估计被检测血液中细胞群体的变化。

【检测方法】仪器法。

【临床意义】

1.直方图异常时操作者可以根据图形变化决定是否进一步镜检。

2.提示操作者在镜检分类时注意异常白细胞的存在。

3.直方图的异常变化也可反映某些人为或病理的因素干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提示计数不准确,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做进一步检测。

【注意事项】

1.留取合格的检测标本(无凝集、血液和抗凝剂比例适宜)。

2.标本应新鲜。

3.确保仪器运行正常。

(三)血小板直方图

【概述】由于红细胞与血小板测量在一个测试系统,小红细胞和大血小板的存在对血小板数量和MPV检查有很大的干扰,当待测标本中小红细胞增多、出现细胞碎片或血小板发生聚集时,血小板直方图均能反映出这些变化。

【检测方法】仪器法。

【临床意义】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提示血小板测量存在干扰,应该检查血液是否有血小板聚集,必要时制备血涂片进行检查。

【注意事项】

1.留取合格的检测标本(无凝集、血液和抗凝剂比例适宜)。

2.标本应新鲜。

3.确保仪器运行正常。

(李宝亮 武湘云 李贵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