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的血清学检验

传染病的血清学检验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可用于感染的高危人群。抗HAV-Ig M阳性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该抗体仅出现于新感染的早期,当再次感染时则不再出现。抗HAV-IgG主要用于测定人群免疫水平,对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HBs 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Bs。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血液HBs Ag阳性无症状的携带者是HBV的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抗HBs转为阳性或效价显著升高,亦有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验

【概述】甲型病毒性肝炎(HA)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HAV属于微小RNA病毒科(Picoraviridae),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6℃30min,室温1周。在干燥粪便中25℃能存活30d,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这种稳定性对HAV通过水和食物传播十分有利。高压蒸汽(121℃,20min)、煮沸5min、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1∶4000,37℃72h)、高锰酸钾(30mg/L,5min)、碘(3mg/L,5min)、氯(自由氯2.0~2.5mg/L,15min)、70%酒精25℃3min均可有效灭活。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HAV进入人体后在肠黏膜内增殖,再进入血液,然后在细胞质内复制,可直接导致肝细胞损害,但不能持续感染,无慢性肝炎变化和病毒携带者的情况产生。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可用于感染的高危人群。

【检测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抗HAV-Ig M阴性。

【临床意义】

1.抗HAV-Ig M检查 甲型病毒性肝炎特异性Ig M抗体(抗HAV-Ig M)出现早,发病后1~4周血清中即可检出抗HAV-Ig M,2~3个月后浓度迅速降低,于3~4个月大部分消失。抗HAV-Ig M阳性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该抗体仅出现于新感染的早期,当再次感染时则不再出现。

2.检测抗HAV-IgG 抗HAV-IgG于第4周可测,24周后达高峰。抗HAV-Ig G可维持多年,甚至终生。抗HAV-IgG主要用于测定人群免疫水平,对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标本可能会出现假阳性反应,可在试验前在患者血清中加入足量聚合IgG以去除类风湿因子的干扰。试剂盒自冷藏处取出应恢复至室温(18~25℃)方可使用。不同厂家、不同批号试剂成分不同,不可混用。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HB)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是威胁人们健康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HBV属于嗜肝DNA病毒,完整的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患者血中除Dane颗粒外,还有16~25nm的球状和杆状体,是病毒组装过剩的HBs Ag。

HBV抗原包括:①表面抗原(HBs Ag),由S基因编码,是HBV的衣壳蛋白,包括S、前S1和前S2蛋白。HBs 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Bs。抗HBs可中和HB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②核心抗原(HBc Ag),是病毒的核衣壳成分,由C基因编码,为颗粒状态的抗原,被HBs Ag包被,因此在感染者血液中不易测出。HB-c 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③e抗原(HBeAg),也由C基因编码,是HBV核心的可溶性抗原,HBe Ag阳性,表示病毒在体内复制,传染性较强。HBe 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e抗体,此抗体对HBV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血液HBs Ag阳性无症状的携带者是HBV的主要传染源。HBV主要经过血液、性接触、日常生活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HBV对低温、干燥、紫外线、70%乙醇均有耐受性。煮沸100℃10min、高压蒸汽灭菌121℃15min或干热160℃2h均可灭活HBV。5~10g/L次氯酸钠30min,1∶4000福尔马林37℃72h,0.5%过氧乙酸15min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目前检测的HBV特异血清标志物主要有HBs 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 M和抗HBc-IgC,常用的检测方法为ELISA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和化学发光法。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测定

【概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HBs Ag)存在于Dane颗粒的表面,小球形颗粒和长管形颗粒亦含有HBs Ag。HBs Ag具有耐热性,对低温、干燥、紫外线、70%乙醇均有耐受性。煮沸100℃10min、高压蒸汽灭菌121℃15min或干热160℃2h均可灭活HBV。5~10g/L次氯酸钠30min,1∶4000福尔马林37℃72h,0.5%过氧乙酸15min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检测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HBs Ag定性测定为阴性;定量测定为2~500ng/ml。

【临床意义】

1.HBs Ag为乙肝患者血清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可作为乙肝的早期诊断和普查项目。

2.HBs Ag阳性与其他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诊断HBs 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患者以及与HBV有关的肝硬化或肝癌。HBs Ag阴性不能完全排除乙型肝炎。

3.血清中同时出现HBs Ag和抗HBs,可能是不同亚型重感染,即原先存在的抗HBs不能对另一型HBs Ag起中和作用。

4.无论急性、慢性肝炎还是HBs Ag携带者,只要在血中和其他体液(唾液、眼泪、精液、阴道分泌物、月经、羊水、脐带血、人奶、尿、胆汁、汗液、关节腔液、腹水和脑脊液)中有Dane颗粒,HBe Ag或抗HBe阳性者,才有传染性。如果单纯HBs Ag阳性者,则无传染性。

【注意事项】

1.孵育反应板温度和时间应当严格控制,并保证整个板孵育均匀。

2.判读结果时不能仅用目测,应该用酶标仪测定。

3.不同批号、不同厂家的试剂不能混用;应防止试剂交叉污染;液体混浊不能使用。

4.试剂盒避光贮存于2~8℃,使用时应恢复至室温(18~25℃),不使用过期试剂。

5.试剂盒应按含有传染性材料的生物危险品对待。

6.由于试剂和技术操作上的原因,检测结果不能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同一份标本在不同实验室或采用不同的试剂盒可能会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因此,结果有争议时,应进一步采用中和试验确认或进行HBV-DNA测定。

7.金标法测定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建议只作为初筛不作为出具临床报告的依据。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测定

【概述】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epatitis B surface,抗HBs)出现阳性,表明机体感染后或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型肝炎具有保护性免疫,故抗HBs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它由免疫球蛋白IgG和Ig M组成。绝大多数自限性HBV感染者仅在血中HBs Ag消失后才能检出抗HBs,其间间隔可长达数月;如一过性HBs Ag阳性,则抗HBs可以为阴性;如过去已有隐性感染,则抗HBs滴度低,不能防止HBV再感染,在再次感染HBV后,2周以内出现抗HBs,且滴度较高,在体内可持续多年。

【检测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抗HBs为阴性。

【临床意义】

1.抗HBs阳性提示急性感染后的康复。在发病后抗HBs转为阳性或效价显著升高,亦有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临床上一向认为抗HBs是一种免疫保护性抗体,少数抗HBs阳性感染者可以形成免疫复合物,也可同时出现皮疹、关节炎、肾炎等免疫反应性变化,但如伴有高滴度抗HBs者,不能排除肝脏有持续性HBV感染的可能。

2.在接受抗HBs阳性血液的受血者可出现短暂的抗HBs阳性。

3.在接受HBV疫苗接种后,血中可出现抗HBs阳性,接受HBV疫苗者的血中能否检出抗HBs,也是衡量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最主要指标。

4.抗HBs与HBs Ag同时阳性可见于暴发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此类患者为免疫功能低下或异亚型感染,如同时抗HBc阳性则预后不良。

5.隐性感染者于4~5个月产生低滴度抗HBs阳性,不能防止再感染。

【注意事项】参照本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测定。

(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测定

【概述】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是乙肝病毒核心颗粒中一种可溶性球蛋白,相对分子量为13 888,稳定性较差,37℃10d即失去抗原性,60℃10~15min亦即迅速破坏。

在一般情况下,HBe Ag埋藏于HBc Ag内部,当HBc Ag裂解时,HBe Ag从肝细胞核内溶入血清,它的出现迟于HBs Ag,可在HBs Ag出现的同时或数天后检出,其滴度与HBs Ag的滴度平行;而消失却早于HBs Ag,HBe Ag转阴通常在HBs Ag转阴之前,所以是人体感染HBV后跟随HBs Ag出现的第2个血清学抗原标志物,多存在于HBs Ag阳性的血清中。HBs Ag阴性的标本中,很少有HBe Ag阳性者。

HBe Ag可以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但是HBe Ag并不参与乙肝病毒的复制,因为HBeAg并不是乙肝病毒的结构蛋白,HBeAg是重要的调节免疫的功能蛋白。

【检测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HBe Ag为阴性。

【临床意义】

1.HBe Ag阳性是乙肝传染性的标志 在急性肝炎的早期常可检到HBe Ag,感染时间越短,HBe Ag阳性可能性越大。HBs Ag滴度愈高,HBe Ag检出率也高。HBe Ag和HBV复制成正比,也和肝脏损害成正比。HBeAg、DNA聚合酶和血中Dane颗粒,三者之间也有极其明显的平行关系,如同时检出即为HBV感染的病毒血症;因而HBe Ag阳性标志着较强的感染和传染性。

2.HBe Ag对HBs Ag携带者的判断 ①HBs Ag慢性携带者同时伴HBe Ag阳性者其HBs Ag的滴度要比单独HBs Ag阳性者高4~29倍,且传染性更强;②HBe Ag阳性,则HBs Ag携带者自然转阴率显著低于抗HBe阳性携带者的转阴率;③母亲是HBsAg阳性同时HBe Ag阳性者,垂直传给婴儿的概率远高于单纯HBs Ag阳性者。

3.判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预后 急性HBV感染后,患者血清中HBeAg消失,抗HBe的产生提示病情好转,若HBe Ag持续阳性大于8~10周,提示有可能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

【注意事项】参照本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测定。

(四)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测定

【概述】乙型肝炎e抗体是机体受HBeAg刺激而产生的相应抗体,它和抗HBc一样,也无保护作用。Anti-HBe(抗HBe)多出现于急性肝炎恢复期的患者血清中,比抗HBs转阳要早;也可出现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无症状的HBs Ag携带者,并可长期存在。部分患者HBV基因存在变异无法分泌HBe Ag,抗HBe阳性而其血清中始终未出现过HBeAg,在此情况下,虽然血清中无HBe Ag,但病毒仍在复制,可出现病情的加剧现象。

【检测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抗HBe为阴性。

【临床意义】在此项检测时,应注意联合检测指标的相关分析。如HBs Ag阳性伴有抗HBe阳性者且有甲胎蛋白(AFP)升高,应密切注意原发性肝癌的可能。从HBeAg转为抗HBe,只意味着HBV血清中的病毒被清除或抑制,并不意味慢性乙型肝炎的永久性痊愈。

1.HBeAg消失和抗HBe的出现提示肝炎病情好转。对于急性肝炎患者来说,HBeAg消失和抗HBe的出现,可认为是一种病情好转、预后良好的征象。

2.抗HBe阳性可显示病情好转,但不能作为无传染性的标志。

3.抗HBe持续阳性可能是慢性迁延和恶性变化的信号。

【注意事项】参照本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测定。

(五)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测定

【概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 Ag)是单一多肽,相对分子量18 848,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主要存在于感染的肝细胞内,其外面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所包裹,所以一般情况下血清中不易检测到游离的HBc Ag。HBc Ag在HBV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反映血清中Dane颗粒的存在及肝内HBV的复制,并可与其他的HBV血清学标志物起互相配合和互相补充的作用。

【检测方法】血中的HBc Ag是作为Dane颗粒内部成分存在,极少有游离的HBc Ag,故用常规方法不易检出,在血清中不能直接检出HBc Ag,需要加用开壳剂,使HBc Ag释放于溶液中然后进行测定。

检测HBc Ag目前多采用间接法,即首先在试管内将Dane颗粒沉淀,再用裂解剂裂解Dane颗粒外壳,使HBc Ag暴露游离,并经过多次洗涤处理后,用放免或酶免方法检测。如用EIA微板法,标本不须任何处理,直接在微板内进行。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HBc Ag为阴性。

【临床意义】

1.作为乙肝传染性活动性病变的标志。HBs Ag、HBe Ag、抗HBc等是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的间接标志,而HBc Ag则是乙肝病毒存在的直接标志。所以HBc Ag测定更能反映乙肝病毒的存在,血清HBc Ag与HBV-DNA呈正相关,可反映HBV的活动性及复制程度。血HBc Ag与HBe Ag亦有明显的相关性,都是HBV的传染性标志。

2.有助于乙肝病情和预后判断。近年来,不少学者把HBc Ag看作是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的靶抗原。在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血清HBc Ag已出现阳性,并与血清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几乎同时到达峰值,可直接反映肝细胞损害和病情程度。

3.有助于抗病毒药物及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临床上药物疗效的客观分析有赖于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真正有效的临床药物应有利于HBs Ag、HBc Ag、HBeAg、DNA-P和HBVDNA等标志物的清除。若这些指标转阴或水平下降说明该药物治疗有效。

【注意事项】参照本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测定。

(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

【概述】核心抗体(anti-hepatitis B centre,抗HBc)包括Ig M和IgG两种。感染HBV后,继血清HBs Ag阳转后,早期出现的标志物即抗HBc,抗HBc常出现于症状出现之前,且在肝炎的早期呈高滴度,但是某些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亦可仅有HBs Ag而不出现抗HBc。HBs Ag阳性时间越长,抗HBc滴度就越高。高滴度抗HBc显示具有传染性。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有ELISA、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金标记免疫渗滤、SPRIA等。

目前,抗HBc(IRMA)的临界值,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临检中心给出两个标准,即流行病学临界值和临床临界值。将临床标本先1∶32倍稀释以后得出结果,再和临界值比较,得出的结果方可填在临床报告中,这种方法可以降低目前出现的抗HBc阳性率过高的现象,与临床更吻合。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抗HBc为阴性。

【临床意义】

1.是HBV感染的标志。抗HBc的检测提高了HBV感染检出率。在大量实验性成人HBV感染患者中,70%呈自限性感染,表现为一过性HBs Ag阳性,23%未检出HBsAg,但可出现原发性抗HBs和抗HBc。抗HBc高滴度为肝内HBV复制指标,低滴度为既往感染。

2.可作为乙型肝炎急性期的辅助诊断。当HBsAg已下降至测不出时,抗HBc是急性乙型肝炎的唯一标志,此时称为“窗口期”或“核心窗口”,高滴度抗HBc对乙肝患者诊断极有意义。

3.抗HBc是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指标。

4.抗HBc可用于献血员的筛选。

5.抗HBc可以观察疫苗的安全性。安全的疫苗应是纯的HBs Ag制品,若注射后产生抗HBc,应疑为有感染HBV的危险,不宜使用。

【注意事项】参照本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测定。

(七)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测定

【概述】乙肝核心抗体-Ig M(anti-hepatitis B centre Ig M,抗HBc-Ig M)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机体受病毒感染后,体液免疫反应首先产生以Ig M为主的免疫球蛋白,随后Ig M抗体滴度下降,而IgG效价迅速上升。因此,高滴度抗HBc-Ig M的检出,可以作为早期HBV感染的可靠指标。急性乙肝患者血清抗HBc-Ig M滴度在1∶(500~1000)以上。

【检测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抗HBc-Ig M为阴性。

【临床意义】

1.急性乙肝的诊断 初次感染HBV的早期,抗HBc-Ig M即上升。数月后无论HBs Ag消失与否,抗HBc-Ig M总是稳定,这对于急性乙肝诊断很有意义。HBs Ag阴性急性肝炎患者,如抗HBc-Ig M阳性且高滴度,可确诊为急性乙型肝炎。故对HBs Ag阴性的急性乙肝患者,特别需要进行抗HBc-Ig M检测,可早期对急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提供依据,提高乙肝诊断率。

2.急性乙型肝炎的预后判断 抗HBc-Ig M滴度下降预后佳,迟迟不下降至正常范围者提示有转化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3.有助于鉴别是新近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4.暴发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暴发性肝炎患者肝细胞大量坏死,可能影响HBs Ag生成,血清中达不到可以测出的HBsAg浓度,故HBs Ag阴性。抗HBs及抗HBe也可阴性,但抗HBc-Ig M则常呈阳性,且滴度高。

【注意事项】参照本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测定。

三、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

【概述】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HCV为直径36~62nm的单链RNA病毒。HCV基因组是由10 000个核苷酸组成,具有一个持续的开放读码框架。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患者于发病前2周,其血液即有传染性,并可持续携带病毒数年、数十年。丙型肝炎患者约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1/4,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HCV感染后,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多种肝脏疾病。临床表现有明显的乏力与纳差,胃肠道症状明显,发热者少见,部分患者有黄疸。急性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并反复异常。一部分HCV感染者抗HCV尚未阳转时,其肝脏和血清中已可测到HCV-RNA。HCV-RNA阳性,说明病毒在体内复制;HCV-RNA阴转,说明病毒被清除。抗HCV无中和HCV作用,抗HCV阳性的血清具有传染性。一般来说,抗HCV出现较慢,从出现肝炎症状至抗HCV血清抗体阳转的时间差别很大,由4~32周不等,但多数于感染后期才出现,个别患者甚至需1年或更长时间,所以不能发现早期患者。HCV基因不同片段的克隆,证明HCV各段蛋白均有抗原性,呈现抗原多肽性,产生相应的血清抗体也为多肽性。抗体的亲和常数K值常常得不到高灵敏IRMA要求,方法的稳定性差,故一次阴性并不能否定HCV的诊断。因此,欲诊断丙型肝炎,必须做6~9个月的连续血清学检测。

【检测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抗HCV抗体为阴性。

【临床意义】

1.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很有价值,大部分感染HCV的患者,体内都出现抗HCV。抗HCV-IgG、Ig M抗体均为非保护性抗体,急性期多为Ig M型,慢性期多为IgG型,抗HCV-Ig M的检测是判定急、慢性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恢复期患者抗HCV多为IgG型,且滴度较低。

2.用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抗HCV筛选献血员,则可减少输血后丙型肝炎80%~90%。

3.抗HCV检测是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的重要指标。

4.抗HCV检测还有助于丙型肝炎亚临床型或隐性感染者诊断。丙型肝炎病毒亚临床型感染的主要表现为单项ALT升高,但无症状和体征,而抗HCV则为阳性。

【注意事项】参照本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测定。

四、丁型肝炎血清学检验

【概述】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的RNA病毒,分为核心和外壳两部分。外壳由脂双层和HBs Ag组成,核心为HDAg和HDV RNA基因组结合组成的蛋白体。用去垢剂处理后的HDV颗粒可释放可溶性抗原(HDAg)和DNA及RNA片段。HDAg是核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特异性,是HDV的特异性诊断基础。外环境的HDAg耐热性很强,100℃、20min下其抗原性可不改变。其生物周期的完成,在许多方面需要嗜肝DNA病毒(如HBV)的帮助,故人感染HDV后,可表现为HBV、HDV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HBV、HDV联合感染时,血清中首先出现HBs Ag,然后肝内HDAg阳性。于急性期,血清中一过性地出现HDAg,于数日内消失。继之,血清中抗HD-Ig M阳性,但滴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抗HD-Ig G常检测不到。由于是联合感染,于急性期抗HBc-Ig M也为阳性。但在HDV、HBV重叠感染时,常表现为抗HBc-Ig M阴性,抗HD-Ig M和抗HBc-IgG阳性。慢性HDV感染早期,肝内HDAg最丰富,呈进行性减少,血清中抗HD滴度逐渐上升,在慢性HDV感染终止和血清HBsAg转阴后,抗HD仍持续阳性数年。血清抗HD-IgG持续高滴度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体内HDV依赖于HBV,又可抑制HBV的增殖。

【检测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抗HDV为阴性。

【临床意义】抗HDV-Ig M是诊断急性HDV感染的良好指标,但若能于起病2周内自血清中检出抗HDV-Ig M才是最直接的诊断依据。但急性患者抗HDV-IgG出现较晚,在自限性病例甚至不能检出,因而它对诊断急性HDV感染的价值有限。急性丁肝诊断,用单抗HDV包被的试剂检测血清HD-Ag,结合血清抗HD-Ig M检测即可;慢性丁肝诊断可根据血清抗HD(IgG、Ig M)持续高滴度,结合HDAg阳性做出诊断。

【注意事项】参照本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测定。

五、戊型肝炎血清学检验

【概述】戊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并经肠道传播的传染性疾病。HEV为圆球状颗粒,直径为27~38nm,平均为32~34nm。HEV基因是一个8.0~8.5kb的单股RNA分子。HEV不稳定,在4℃下易破坏,在镁或锰离子存在下可以保持其完整性,在碱性环境中较稳定。临床以发热、厌食、尿黄症状为主,大多数人有头痛、关节痛、呕吐、腹痛及腹泻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血清ALT升高。感染对象以青壮年为主。戊型肝炎不发展成慢性。我国实验研究,抗HEV一般于感染后3周阳转,3~5周后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2周后阴转。

【检测方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抗HEV为阴性。

【临床意义】

1.粪便中HEV检测,可以确诊HEV感染。

2.急性期患者血中的抗HEV-Ig M抗体检测,对戊肝患者具有诊断价值。检测血抗HEV-IgG对恢复期戊肝患者具有特异性价值。

【注意事项】参照本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测定。

六、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验

【概述】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两种抗体:一种是特异性抗体,当有补体存在和厌氧条件下,对活螺旋体的动力有抑制作用,并可将螺旋体杀死或溶解,对机体的再感染有保护作用。另一类是非特异性抗心拟脂反应素,是由梅毒螺旋体破坏人体组织过程中所释放的一种物质——心拟脂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正常生物组织中的类脂抗原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对人体无保护作用。

【检测方法】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TP)、密螺旋体颗粒凝聚试验(TPPA)、金标记免疫层析试验。

【参考区间】

(1)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环状卡片试验(RPR):阴性。

(2)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1∶40以下,定性:阴性。

(3)凝集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TPPA):1∶40以下,定性:阴性。

(4)酶联免疫法检测梅毒螺旋体(ELISA-TP):阴性。

【临床意义】

1.梅毒感染者一般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是非特异性抗体,另一种是梅毒特异性抗体。不管是特异性抗体检测还是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都会不同程度受到试剂、操作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滴度检查一般是指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的滴度,它是判断梅毒愈后的标准,阴性说明已痊愈。TPHA、TPPA、ELISA-TP是诊断的确诊试验,部分患者治愈后仍可终生阳性。这两个试验结果要结合起来看。

(1)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TPHA、TPPA 1∶40以上或ELISA-TP阳性,为正在感染梅毒。

(2)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阴性,TPHA、TPPA 1∶40以上或ELISA-TP阳性,为既往感染梅毒,可终身携带抗体。RPR试验一般用于梅毒的诊断筛选,阳性时应做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加以确诊。

【注意事项】

1.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

(1)试验条件:在23~29℃的环境下进行。

(2)RPR试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

(3)血清中加入试剂后充分振荡使其混匀。

(4)定性试验呈弱阳性或阳性必须做定量试验才能了解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滴度。

(5)定性试验呈弱阳性或阳性反应者,需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同时再做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加以确诊。

(6)所有样本、试剂和各种废弃物应按传染物处理。

2.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HA)

(1)TPHA反应板要清洁干净,孔内无异物。

(2)各批试剂不可混合使用。

(3)吸收剂如有巨块沉淀,勿用。

(4)如未致敏细胞孔出现凝集反应,则改用其他试验方法。

(5)所有样本、试剂和各种废弃物应按传染物处理。

3.凝集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TPPA)

(1)致敏粒子及未致敏粒子在使用前均应混合均匀。

(2)微量反应板中的内容物充分混合后再静置。

(3)反应静置过程中,一定要对反应板加盖并禁止振摇。

(4)梅毒感染初期,有可能还未产生抗体或抗体量少,如果已被怀疑感染时即使本实验的判定结果为阴性,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检查,并与其他检查(使用梅毒脂质抗原进行检查,FTA-ABS试验等)结果和临床症状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判断。

(5)本试验用来测定样品中的梅毒抗体效价,而不是直接用来测定梅毒,在判定为阳性的情况下,请与临床症状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判断。

(6)所有样本、试剂和各种废弃物应按传染物处理。

4.酶联免疫法检测梅毒螺旋体(ELISA-TP)

(1)应将试剂瓶翻转数次使液体混匀。

(2)每板应设阴阳性对照各两孔,空白对照一孔。

(3)孵育温度应在37±1℃。

(4)孵育和试剂保存应避光。

(5)本实验判定为阴性的标本,不能完全排除TP感染。

(6)所有样本、试剂和各种废弃物应按传染物处理。

七、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清学检验

【概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HI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由于H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使该类细胞大量减少,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致使机体极易合并多种微生物的机会感染或发生肿瘤。

HIV病毒呈球形,直径100~120nm,电镜下可见一致密的圆锥状核心,内含病毒RNA分子和酶(反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层囊膜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其中嵌有gp120和gp41,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内面为P17蛋白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核心蛋白(P24)包裹RNA。HIV感染后可刺激机体生产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和核心蛋白(P24)抗体。

HIV对酸性环境、消毒剂和去垢剂等敏感,病毒在pH为2的环境下失活,50%~70%乙醇、2%甲醛、5%石炭酸、0.1%戊二醛、5g/L次氯酸钠等均可灭活HIV。但该病毒对碱性环境(pH 9.0左右)、紫外线较为耐受。HIV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检测血清中抗HIV抗体、HIV抗原和HIV核酸以及淋巴细胞尤其是CD4+淋巴细胞的数量。因HIV感染后病毒难以清除,检测出特异性抗体即指示体内存在病毒,所以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抗体检测。

【检测方法】

1.HIV抗体检测

(1)HIV抗体初筛试验:常用初筛实验有ELISA、免疫荧光法(IFA)、乳胶颗粒凝集法、金标记免疫渗滤法等检测血清或血浆中HIV-1/2型抗体。

(2)HIV抗体确证试验:免疫印迹试验(WB)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A)等,其中又以WB法最为常用,该法检测的是针对病毒抗原组分的抗体。

2.HIV抗原检测 HIV-1 P24抗原检测可用于HIV-1抗体不确定或窗口期的辅助诊断;HIV-1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早期的辅助鉴别诊断;第四代HIV-1抗原/抗体ELISA试剂检测呈阳性,但HIV-1抗体确认阴性者的辅助诊断。P24抗原检测一般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试剂,试剂必须经过SDA批准注册、在有效期内,其阳性结果必须依据试剂说明书经中和试验确认。

3.核酸检测 HIV核酸检测可用于HIV感染的辅助诊断、病程监控、指导治疗方案及疗效判定、预测疾病进展等。常用的HIV病毒载量检测方法包括反转录PCR实验(RT-PCR)、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分支DNA杂交实验(b DN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

1.抗HIV阳性 极大可能为HIV感染,也可能属于非特异性反应,再次采样做确证试验。

2.抗HIV弱阳性 存在真阳性和假阳性两种可能性,再次采样做确证试验。

3.抗HIV阴性 极大可能无HIV感染,不排除阳性可能,可能为窗口期。

【注意事项】

1.检测抗HIV-1/2抗体只能作为初筛试验,敏感性高,几乎没有假阴性,但有少量假阳性,阳性者需送确证实验室(一般设在省疾控中心等单位)用蛋白印迹法做确证实验。

2.在最初感染时有一段“窗口期”,一般为2~12周,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均检测不到抗体,高度可疑者如为阴性,应隔一段时间再复查。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一部分人一直无症状,直接进入无症状期。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这可能与入侵艾滋病病毒的类型、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健康状态、营养情况、年龄、生活和医疗条件、心理因素等有关。一般为6~10年,但是有5%~15%的人在2~3年就进展为艾滋病,称为快速进展者,另外还有5%的患者其免疫功能可以维持正常达12年以上,称为长期不进展者。

3.新生儿血中的抗体可能来自母亲,在出生后随诊18个月以上,仍为阳性才能确定为HIV感染。

4.个别人免疫力低下,对HIV无反应。

5.HIV核酸检测时每一种HIV RNA定量系统都有其最低检测限,即可以测出的最低拷贝数或国际单位,RNA定量检测时未测出不等于样品中不含有病毒RNA,因此HIV核酸定性检测阴性,只可报告本次实验结果阴性。

6.HIV-1P24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为30%~90%,该结果仅作为HIV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不能据此确诊;HIV-1 P24抗原检测阴性只表示在本试验中无反应,不能排除HIV感染,临床中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项目。

7.所有样本、试剂和各种废弃物应按传染物处理。

八、TORCH感染血清学检验

【概述】TORCH综合征是一组以孕期病毒为主的微生物感染,能通过胎盘或产道引起宫内感染,造成流产、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或畸形、新生儿期感染。宫内感染中以病毒感染为主,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寄生虫中以弓形虫感染最为多见。TORCH是弓形虫(Toxo-plasma)、风疹病毒(Rubella)、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和其他病原体(others)英文名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产前筛查项目包括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V)、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

【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荧光实验、免疫印迹实验、直接凝集实验、间接血凝实验、补体结合实验等。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每个检查项目都包括Ig M和IgG两个指标。

1.Ig M Ig 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对胎儿影响较大。Ig M的数值越高,说明感染的时间越近,越有可能导致高风险的宫内感染。由于母体Ig M类抗体不能通过胎盘,故在新生儿体内查到特异性Ig M抗体则提示其有先天性感染。

2.IgG 为既往感染的指标。如果IgG值升高,说明孕妇曾经感染过病毒,但现在已经痊愈,对胎儿影响不大,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做TORCH测试时是孕中期,即孕12周后,IgG的升高虽然此时没有感染,并不表示孕早期没有被感染。至于3个月或更早之前有感染时对胎儿有无影响,不易判断。建议孕妇,尤其是家中有宠物的孕妇,一定要在孕前或妊娠早期尽早进行该项检查。

【注意事项】

1.Ig M抗体和IgG抗体是TORCH系列筛查的主要血清学检测指标,由于病毒感染的时间不同,抗体出现的时间也不同,检测某项阴性时,不能完全代表机体没有病原体的存在,单做Ig M或IgG或单做一次检测均难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2.两项同时检测或动态观察,特别是IgG抗体增高的病例,可提高妊娠期有否感染TORCH系列的筛查敏感性。

九、伤寒和副伤寒的血清学检验

(一)肥达反应

【概述】肥达试验是用伤寒沙门菌的O抗原(TO)、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TH)、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PA)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PB)分别制成的标准诊断菌液,来与患者血清做凝集试验,临床上用于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检测方法】凝集法。

【参考区间】

1.伤寒凝集试验 (血清)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A凝集价<1∶80;B凝集价<1∶80。

2.副伤寒甲、乙、丙 (血清)H凝集价<1∶80。

【临床意义】

1.高于上述参考效价才有诊断意义。

2.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早期及中期或末期)相隔5~7d,连续进行血清学检查。如果血清滴度随之增高到4倍或以上,就更有诊断价值。

3.H和O抗体增高的不同意义因O抗体(Ig M)较早出现,消失较快;而H抗体(IgG)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

(1)若H和O抗体增高超过参考效价,则患者患伤寒、副伤寒的可能性较大。

(2)若H和O抗体均在参考凝集效价以下,则患者患伤寒、副伤寒的可能性较小。

(3)若H抗体超过参考效价而O抗体低于参考效价,则可能是预防接种或回忆反应。

(4)若O抗体超过参考效价而H抗体低于参考效价,则可能为伤寒、副伤寒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但约有10%的患者,血清中只有O抗体而无H抗体。也有极少数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始终不增高,因而肥达试验是伤寒、副伤寒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注意事项】

1.地区差异 流行区健康人也有抗体存在,但一般效价较低,应用标准抗原检测,未经免疫者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时,有诊断值。

2.动态观察 单次效价增高常不可靠,如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上升4倍以上时,才有意义。

3.O凝集素效价上升较H凝集素更有价值 O抗原为D组及部分A、B组沙门菌所共有,故O凝集素增高,提示为沙门菌属感染,而H凝集素效价明显增高,可持续数年之久,O凝集素仅轻度增高,且3~6个月后即消失,高效价O凝集素,常见于伤寒急性期。

(二)外斐反应

【概述】外斐反应是用变形杆菌的某些OX菌株抗原(OX2、OX19及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的某些立克次抗体的一种交叉凝集反应实验。

【检测方法】凝集法。

【参考区间】凝集效价(血清):OX19<1∶40;OX2<1∶40;OXk<1∶40。

【临床意义】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WFR)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通过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的变形杆菌的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进行凝集反应,来判断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体。本试验主要用于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斑点立克次体以及恙虫病的辅助诊断。

【注意事项】

1.外斐反应有时可出现假阳性,可能是因变形杆菌尿路感染、伤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等疾病所致。

2.阳性强度不一定与临床表现呈正比关系。比如一部分强阳性病例可有良好的预后;若在特定的病程中阳性急转为阴性,很可能表示患者已出现毒血症表现,有死亡危险。

十、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概述】衣原体(chlamydiae)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类独立微生物,需在活细胞内繁殖,不能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中生长。现有沙眼、肺炎、鹦鹉热和牲畜衣原体4个属。肺炎衣原体(chlamydiae pneumoniae)代表株为TW-183(1965年自我国台湾省的一儿童眼部分离)和AR-39(1983年自美国一患肺炎的大学生咽部分离),1989年正式定名。

【检测方法】间接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

【参考区间】

1.间接ELISA法 定性试验:正常人血清抗肺炎衣原体抗体阴性,P/N值<2.1;定量试验:抗肺炎衣原体抗体参考区间待确定。各实验室最好根据本室条件和使用的试剂盒,调查一定数量的正常人群,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间接免疫荧光法 正常人血清抗肺炎衣原体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肺炎衣原体可引起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占肺炎发病率的10%),心内膜炎,脑膜炎,结节性红斑;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抗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提示有肺炎衣原体感染,但其确切的意义尚缺乏严格的临床评价。

【注意事项】

1.间接ELISA法

(1)试剂盒2~8℃有效期6个月,不易冻结贮存。

(2)不同厂家、不同批号试剂不可混用。

(3)待测血清最好新鲜采集,不可有溶血、脂血或细菌污染。2~8℃可保存1周,-20℃可保存较长时间,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间接免疫荧光法

(1)待测血清中存在抗肺炎衣原体抗体,应出现与阳性对照相同的荧光模型(细胞质内包涵体荧光)。如果所有细胞核或细胞质都有荧光,包括那些没有感染的细胞,提示存在抗核抗体或抗线粒体抗体及其他细胞抗原抗体。

(2)检测特异性的Ig A、Ig M类抗体前,必须用专用吸附剂去除待测血清中的IgG类抗体及类风湿因子。以防血清中类风湿因子引起假阳性结果,也可避免因特异性的Ig G与Ig M或Ig A竞争抗原结合位点,导致假阴性结果。

十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概述】支原体(mycoplasma)是1898年Nocard等发现的一种类似细菌但不具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直径50~300nm,能通过细菌滤器。过去曾称之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like organism,PPLO),1967年正式命名为支原体,支原体种类甚多,对人致病的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等。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引起的主要疾病有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间质性肺炎)、咽炎和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主要在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内增殖,经过10~20d的潜伏期,患者发生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和发热,常伴有无力和干咳。在年轻人和较大的儿童,有15%~2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

血清学检查早年应用冷凝集试验,患者血清在4℃可凝集人O型红细胞,滴度>128有诊断价值,但阳性率仅50%左右。目前多用ELISA法测定抗肺炎支原体抗体。

【检测方法】ELISA法。

【参考区间】定性试验:正常人血清抗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P/N值<2.1);定量试验:抗肺炎支原体抗体参考值待确定。各实验室最好根据本室条件和使用的试剂盒,调查一定数量的正常人群,建立自己的参考值。

【临床意义】

1.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出现症状后的第7天即可检测到Ig M类抗体,于第10~30天后Ig M类抗体浓度即可达高峰,12~26周后Ig M类抗体滴度逐渐降低直至检测不到。Ig M类抗体多在初发感染时检测到,因此,高浓度的Ig M类抗体多频繁地发现于年轻人身上。相反,年纪较大的人因为通常经历了重复感染,其Ig M类抗体浓度常常很低或检测不到。

2.在初次感染肺炎支原体时,Ig A类抗体在发生症状后的3周内出现,并达到峰值。但于发生症状的5周后该类抗体滴度即开始下降。

3.IgG类抗肺炎支原体抗体较Ig A和Ig M类抗体出现迟,其浓度峰值出现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发生后的第5周。少数情况下,肺炎支原体的急性感染并不伴有Ig M和Ig A类抗体的出现,唯有依靠IgG类抗体滴度的上升方可做出诊断。

【注意事项】参看本节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十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概述】衣原体是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沙眼衣原体属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其结构类似于革兰阴性杆菌,含DNA和RNA两种核酸,不能自己合成ATP及氨基酸。是专一寄生于细胞内的原核生物。它有感染和繁殖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相。感染相称原体,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体积小,球形,直径0.2~0.4μm,有坚韧的细胞壁,适应于细胞外生存。繁殖相称网状体或始体,有较强的繁殖力而无感染力,体积较大,直径0.6~1.5μm,细胞壁薄。其原体具有感染性,侵入细胞后发育形成始体也称为网状体,不具感染性,在细胞内生长和复制24~40h后转化为原体,并释放到细胞外,再感染新的宿主细胞。沙眼衣原体对热敏感,在56~60℃时仅能存活5~10min,但在-70℃条件下能保存数年。它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这些免疫应答的保护性不强,常造成持续感染、隐性感染和反复感染。生殖道慢性沙眼衣原体感染时,潜伏在细胞内的病原体可逃避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而长时间存在。沙眼衣原体可由宫颈上行到子宫和输卵管,可引起无症状的上生殖道感染,导致异位妊娠、原发性不育。

【检测方法】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沙眼衣原体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人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Ig M出现较早,持续约1个月,其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沙眼衣原体,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Ig G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阳性:见于沙眼、成人包涵体结膜炎、男性尿道炎、女性宫颈炎和输卵管炎、性病淋巴肉芽肿等。

【注意事项】参看本节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十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血清学检验

【概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的呼吸道疾病,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等部分与典型肺炎或其他非典型肺炎相类似,但又具有传染性强等一些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我国医务工作者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于2002年11月中旬首先在广东被我国医学工作者发现,其后在约半年的时间内,很快在中国流行,并迅速蔓延至越南、加拿大、新加坡、美国及欧洲等,其病因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是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直径80~140nm,电镜下周围有鼓槌状冠状突起,突起之间的间歇较宽,病毒外形呈日冕状。

【检测方法】ELISA法;间接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

【参考区间】

1.ELISA法和间接ELISA法 参考试剂盒说明书。最好根据本地人群调查情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间接免疫荧光法 正常人血清1∶20稀释抗SARS病毒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SARS病毒感染后,最早的Ig M抗体出现要在7d左右,10d时达到高峰,15d左右下降,约3个月后消失;IgG抗体在起病10d后出现,在病程第3周即可达高滴度,3个月后持续高效价。实验证明该抗体可能是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体外分离到的病毒颗粒。测定血清中的抗SARS病毒抗体有助于SARS病毒感染的确定,但尚不能对SARS感染做出早期诊断。

【注意事项】参看本节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十四、腺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概述】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毒,属于腺病毒科(adenoviridae)人腺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60~90nm,为典型的20面体立体对称的DNA病毒。有40多个血清型,其中3、4、7型最易暴发流行。可引起临床多种疾病。经上呼吸道、眼结膜和消化道感染,致鼻、咽、喉、支气管炎和肺炎,眼结膜炎或角膜结膜炎,胃肠炎、脑炎、多发性关节炎等。腺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有病毒分离,用荧光素标记的抗腺病毒抗体检查鼻喉部脱落细胞,用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体等。

【检测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

【参考范围】正常人血清IgG或Ig M类抗腺病毒抗体阴性(滴度<1∶10)。

【临床意义】腺病毒能够引起多种疾病,1~39型腺病毒感染约占呼吸道感染的6%。40、41型能引起胃肠炎,在幼儿病毒感染中,仅次于轮状病毒,占第二位。通过空气和污染物传播,在感染后头几天传染性最强。抗腺病毒不同血清型的抗体有交叉反应,故用3型腺病毒感染细胞也适合于检测抗其他血清型的抗体。

【注意事项】参看本节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十五、轮状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概述】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全球范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也能引起较大儿童和成人腹泻。RV为双股RNA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有11个RNA片段。直径65nm。分A~G 7个组,A、B、C组引起人兽共患病,其他4组引起动物患病。仅A、B组引起人类严重发病,A组致婴幼儿腹泻,B组与成人腹泻有关,C组虽可引人类腹泻但较少见。根据A组中和抗原VP7的多态性,至少可分为14个血清型。

【检测方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ELISA法;反向间接血凝法。

【参考范围】金标记免疫层析法:正常人粪便轮状病毒抗原为阴性;ELISA法:正常人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P/N值<2.1;反向间接血凝法:正常人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

【临床意义】轮状病毒是造成婴幼儿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原因,在儿童及成人也能观察到感染。轮状病毒引发的肠胃炎可导致婴儿、老年人及免疫抑制病人(如艾滋病患者)的死亡。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冬季,但一年四季均有散在发病。患急性肠道疾病的住院儿童50%为轮状病毒引起。轮状病毒很容易随粪便分泌而传播,新生儿区及新生儿护理区应严防轮状病毒的院内感染。

【注意事项】

1.粪便标本应在症状出现后3~5d(粪便中排毒高峰期)收集。

2.稀释后的粪便标本于2~8℃可贮存3d,在-20℃条件下可长期贮存,避免反复冻融。

3.粪便标本不应该接触动物血清或洗涤剂,否则将干扰实验。

4.轮状病毒易引起新生儿病区院内感染,对送检粪便及试验废弃物均应视作生物危险品妥善处理。

十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概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由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中分离而得,原称幽门弯曲菌,1989年Goodwin等根据生物学活性、超微结构、核酸杂交试验结果将其归于螺杆菌属。本菌约67%的菌株产生细胞空泡毒素(Vac 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 A)。产毒株致病性更强,与胃溃疡、胃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HP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很多,如快速脲酶试验,用13 C、14 C标记尿素的尿素呼气试验,15 N-尿氨排泄试验,胃镜活检组织病理检查,PCR以及抗HP抗体测定。常用检测抗HP抗体的方法。

【检测方法】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

【参考范围】

1.ELISA法 定性试验:正常人血清抗HP抗体阴性;定量试验:各实验室根据自身条件建立自己的参考值。

2.间接免疫荧光法 HP抗体阴性,HP不发荧光,HP抗体阳性,可见涂片中的HP呈现清晰的弯曲状或颗粒状荧光,与阳性对照血清的荧光模式一致。

3.免疫印迹法 正常人WB法测定抗HP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感染HP后,血清中可出现Ig M、Ig A和IgG类抗HP抗体。感染后数周内Ig M类抗体即会消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可检出Ig A类抗体,而IgG类抗体常于Ig M类抗体滴度下降后才升高且持续多年。Ig A类抗体阳性与胃炎活动性相关。IgG类抗体滴度升高提示为慢性感染,在治疗6个月后IgG类抗体滴度降低表明治疗有效。

【注意事项】参看本节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十七、军团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概述】军团菌病是近20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死亡率高。1976年7月,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在美国费城退伍军人集会上引起肺炎的大暴发流行,200余人患病,34人死亡,并于1977年被确认。我国最早在1982年发现军团菌病的病例,并从患者的痰、肺组织及旅馆冷却塔空调水中分离出嗜肺军团菌,尚出现过小范围内流行。军团菌属(Legionella)共有包括嗜肺军团菌在内的45个种,60多个血清型(嗜肺军团菌引起的肺炎占95%左右)和非肺炎型的Pontiac热。重症者可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军团菌对生长条件有特殊要求,且培养、鉴定周期较长,故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

【检测方法】微量凝集法、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法。

【参考范围】正常人血清抗嗜肺军团菌抗体为阴性。

【临床意义】军团菌病患者的阳性率为75%~85%。采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其滴度增长≥4倍,且效价≥1∶128时,或单份血清滴度≥1∶256均有诊断价值。

【注意事项】

1.少数病例可由其他种的军团菌引起,因而抗嗜肺军团抗体阴性时不能排除嗜肺军团菌感染。

2.偶尔,嗜肺军团菌可能与其他军团菌、拟杆菌属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和铜绿假单胞菌发生交叉反应。

3.收集标本的最适时间:急性期为7d以内,恢复期为21~42d,但需结合临床分析。Zuravleff等报道,约1/4的患者于发病1周后抗体滴度明显增高。当怀疑本病时立即取其血清,以测定结果为基线,如果高出该区人群的基础水平,单次测定即有诊断意义。

十八、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概述】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结核(tuberculosis)的病原菌,能引起多种组织器官感染,如肝结核、肾结核、肺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及脊柱结核等,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全世界人口中1/3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据WHO报道,每年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人死于该病。新中国成立前死亡率达(200~300)人/10万,居各种疾病死亡原因之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状态改善,特别是开展了群防群治,儿童普遍接种卡介苗,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为降低。但应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因艾滋病、吸毒、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酗酒和贫困等原因,发病率又有上升趋势。

【检测方法】ELISA法、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等。

【参考范围】正常人血清抗结核抗体为阴性。

【临床意义】

1.结核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进入机体后可以诱导产生抗感染的细胞免疫,也能产生抗结核抗体的抗体反应,后者对机体无保护作用。

2.在结核病病程中,通常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分离现象,即活动型结核(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但抗结核菌抗体滴度升高;在疾病恢复期或稳定期,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抗体滴度下降。

3.各类结核患者的免疫反应规律为:病变重、受损范围大者细胞免疫功能弱,而抗体产生多。在活动性结核者中PPD-IgG抗体阳性检出率为64%左右。

4.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和相对分子质量38 000、16 000的蛋白质是结核杆菌的特异性抗原,这些靶抗原的抗体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可达82%~89.7%,特异性为95.7%~97.5%。但这些抗体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的严格评估。

【注意事项】结核的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抗结核菌抗体检测只作为结核感染的辅助诊断,检测结果为阴性而临床症状仍存在时,应做进一步检测。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十九、布鲁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概述】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感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本菌有4个生物种,13个生物型。在我国(主要是在牧区)流行占绝对优势的为羊布鲁菌病,其次为牛布鲁菌病。

【方法】血清凝集试验、ELISA法、2-巯基乙醇(2-ME)试验等。

【参考范围】正常人血清抗布鲁菌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1.血清凝集试验是直接检测针对布鲁菌脂多糖抗原的抗体,效价>1∶100为阳性,间隔1~4周的两次血标本抗体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高时,提示近期有布鲁菌感染,有诊断价值。多数病人于感染后1~2周出现抗体效价增高,第3~6周达到高峰,高效价保持1年左右,以后逐渐降低,复发时又上升。急性期患者80%呈阳性反应,慢性期约1/3病例呈阳性。

2.ELISA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可检测Ig M型及IgG型抗体。Ig M型抗体于疾病早期(第1周)即增高,约于第3周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IgG型抗体于发病后2~3周出现,第8周达到高峰,并于整个感染活动期持续存在。疾病治愈后,IgG抗体迅速下降,常于1年内消失。疾病复发时,Ig M和IgG均增高。

3.2-巯基乙醇(2-ME)试验是检测IgG型抗体的。2-ME可氧化巨球蛋白中的-S-S-,使19S Ig M抗体失去凝集活性,而不影响7S IgG的活性。在2-ME试验中,单份血清效价>1∶50表示活动性感染的存在。此法除了明确疾病是否活动,还可鉴别人工免疫和自然感染,自然感染达1个月后,体内抗体即以IgG型为主(初为Ig M型),该IgG对2-ME有耐受性,而菌苗免疫3个月内的抗体均以Ig M型为主,可为2-ME所破坏。

【注意事项】

1.布鲁菌与霍乱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土拉热弗朗西菌有交叉抗原,在血清学试验中可出现交叉抗体反应,应注意鉴别。

2.布鲁菌皮试和接种霍乱疫苗后,血清中可出现布鲁菌抗体效价的升高。

3.血清学试验阴性不能排除本病,因有6%~10%的患者尽管已从血中分离出布鲁菌,但抗体测定仍为阴性,可能因血中存在封闭抗体之故。

(刘玉珍 李立新 李贵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