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概述】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隶属于李斯特菌属,对人和动物均致病。革兰阳性短小杆菌,为(1~2)μm×(0.4~0.5)μm,直或微弯,常呈V形成双排列,偶尔可见双球状。20~25℃形成周鞭毛,无芽胞,无荚膜。呈两极着色,易误认为双球菌。
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由于其在4℃能生长,故可进行冷增菌。用冷增菌法可提高阳性率20%~90%。25℃有动力,37℃无动力或动力缓慢。在血琼脂平板上于35℃经18~24h培养,形成较小、圆形、光滑而有狭窄β溶血环的菌落。接种半固体培养基内,置室温孵育可出现倒伞形生长。
【鉴别要点】触酶阳性,分解葡萄糖、麦芽糖、鼠李糖、水杨苷,不分解甘露醇、木糖、蔗糖,能水解七叶苷,甲基红和V-P试验阳性,不形成吲哚,不分解尿素,不还原硝酸盐,CAMP试验阳性。与棒状杆菌、红斑丹毒丝菌鉴别见表1-6-15。
表1-6-15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其他常见无芽胞需氧革兰阳性杆菌的鉴别
+.90%以上菌株阳性;-.90%以上菌株阴性;V.11%~89%菌株阳性
与其他细菌的鉴别:本菌与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的鉴别,均可用触酶试验进行鉴别:本菌触酶试验阳性,无乳链球菌和粪肠球菌均为阴性。幼龄培养物呈革兰阳性,48h后多转为革兰阴性。因此当遇到25℃培养有动力的杆菌,而不符合革兰阴性杆菌鉴定时,应考虑李斯特菌的可能。李斯特菌属各菌种间的鉴别见表1-6-16。
表1-6-16 李斯特菌属各菌种的生物学特性
+.90%以上菌株阳性;-.90%以上菌株阴性;V.11%~89%菌株阳性;NA.无资料
【临床意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伴随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可引起脑膜炎、菌血症等。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常因污染奶制品引起食物中毒。产单核细胞李斯菌尚能引起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疾病,可引起牛、绵羊的脑膜炎。本菌是典型的胞内寄生菌,机体主要靠细胞免疫清除本菌。
二、红斑丹毒丝菌
【概述】本菌隶属于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是丹毒丝菌属中的代表菌种。革兰阳性杆菌,菌体细长,长短不一,大小为(1~2)μm×(0.2~0.4)μm,单个存在或形成短链,与放线菌的形态相近。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该菌易被脱色而呈革兰阴性杆菌,其间夹杂革兰阳性颗粒。
厌氧或微需氧,初次分离要求厌氧环境,传代后在有氧环境中也能生长。在含有葡萄糖或血清的培养基内生长旺盛。在血琼脂平板上,经35℃培养24h,可形成光滑型和粗糙型两种菌落,光滑型菌落细小、圆形、凸起有光泽,毒力较强;粗糙型菌落较大,表面呈颗粒状、扁平、边缘不整齐。在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黑色菌落。
【鉴别要点】触酶阴性,分解葡萄糖、乳糖、阿拉伯糖,不分解甘露醇和蔗糖,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阳性,明胶、胆汁七叶苷、脲酶、动力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TSI中产生H 2 S。
与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鉴别:红斑丹毒丝菌在TSI上产生H 2 S、分解阿拉伯糖,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则均为阴性;红斑丹毒丝菌为α溶血或不溶血的菌落、触酶阴性,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为β溶血、触酶阳性。
【临床意义】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红斑丹毒丝菌病,主要发生在鱼类、家畜、家禽和兔类,人类主要因接触带菌动物或其产品经皮肤损伤感染而引起类丹毒。本病以局部感染为主,全身感染者少见,可转成局部关节炎,也可引起急性败血症或心内膜炎。
三、阴道加特纳菌
【概述】加特纳菌属(Gardnerella)仅有一个菌种,即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该菌革兰染色性不定,从新鲜的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菌株趋向革兰阳性。在高浓度血清中生长的菌株呈革兰阳性。大小0.5μm×(1.5~2.5)μm,两端钝圆,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且易呈多形性。BV患者取阴道分泌物可见直接湿片镜检线索细胞。
大多菌株为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在一般营养琼脂上不生长。在5%人血琼脂平板上,置3%~5%CO2环境中,35℃培养48h,可形成0.3~0.5mm针尖大小的菌落,呈圆形、光滑、不透明。在含人血和兔血琼脂平板上可出现β溶血环。
【鉴别要点】氧化酶、触酶试验阴性,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等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肌醇和棉子糖,能水解马尿酸和淀粉,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阴道加特纳菌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当阴道内乳酸杆菌被抑制,大量减少时,阴道加特纳菌厌氧菌大量繁殖,引起非特异性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oyinosis,BV),BV可导致妇产科多种炎症,如子宫全切术后感染、绒毛膜炎、羊水感染、早产、产后子宫内膜炎等。本菌还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和软组织感染。
(侯天 文 郭映辉 冯志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