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腹泻
(一)概述
轮状病毒性腹泻(rotavirus diarrhea)是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 Virus)感染引起的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之一,2岁以下婴幼儿普遍易感。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秋季腹泻。轮状病毒在环境中较稳定,不易自然灭活。如新生儿病房收入已感染了轮状病毒的新生儿,很容易造成暴发流行。但大便中找到轮状病毒,不可即认为是腹泻的病原,因正常大便中也可找到该病毒。在流行中如大部分患儿大便中轮状病毒的核苷酸或基因构形相同,方可认为是流行的病因。
(二)传染源
1.带有病原的产妇。
2.已感染的患儿。
3.携带病原的医护人员。
4.被污染的生活用品。
5.被污染的医疗用品。
(三)传播途径
1.胎盘传播 轮状病毒可以在多种细胞中复制,包括子宫颈和卵巢的组织细胞,轮状病毒通过血-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可能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原因之一。
2.母乳传播 母亲携带轮状病毒可能通过乳汁将轮状病毒传染其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性肠炎。
3.医源性传播 医护人员通过诊疗、护理行为,以及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忽视手卫生,住院环境拥挤,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均可使患儿的易感性升高。
4.粪口途径 粪口途径是轮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
5.呼吸道传播 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均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可累及呼吸道。许多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呼吸道传播途径在轮状病毒感染中的地位以及与消化系统感染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四)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位于小肠绒毛最表面的乳糖酶是该病毒的靶酶,病毒侵犯绒毛远端刷状缘的肠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繁殖。致上皮细胞微绒毛发生断裂、融合、消失等,致局部参与黏膜消化的各种酶,尤其乳糖酶活性下降,引起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腹泻。
(五)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3d。早期的主要症状为呕吐,多数出现体温升高,在37.5~38.5℃,少数可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随后伴有腹泻,每天大便的次数增多,有的患儿可以达到20次/d左右。早期粪便形状呈烂便或稀米汤,无脓血,并且量较多。由于大便的次数比较多,患儿较早出现脱水的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嗜睡、皮肤松弛、尿少、口干喜饮等,若不及时地采取治疗措施,常常会导致死亡。
(六)诊断标准
1.患儿入院时都无腹泻症状,也不处于腹泻潜伏期,而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粪便大多呈水样,16%~30%有白细胞,50%有黏液,免疫电镜检查亦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敏感性较高。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是目前多数实验室选用的方法,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感染后5d,血清出现Ig M抗体,感染后2~4周后出现IgG或Ig A。
(七)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特效药物,一般都是对症治疗,纠正患儿的脱水、酸中毒。对于腹泻症状轻的患儿可用口服补液的方法进行纠正,症状重一些的患儿可用静脉输液的方法纠正脱水和酸中毒。近年来,干扰素(IFN)也被用来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这种药可以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八)预防
1.切断感染源 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是消毒隔离和治疗患者,以切断感染源。
(1)如发现流行已难避免,立即将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患儿集中在一个病房,每天做大便培养,严密观察腹泻的发生。对大便培养阳性者再另集中隔离。
(2)新生儿病房一旦发现新生儿腹泻就应立即隔离患儿和其父母,并积极治疗患儿。
(3)将已康复的婴儿集中在一起,大便培养阴性3次后出院,未发生腹泻的新生儿也另集中在一间,经过潜伏期(1~3d)后大便培养阴性3次后方可出院。
(4)疫苗预防。预防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最理想的措施是服用RV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血清两方面的抗体。从早期的单价口服活疫苗到近年的多价口服活疫苗,对有效防治RV感染性腹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疫苗的研制仍在继续,目前还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最理想的RV疫苗,发展新一代更高效、更廉价、肠道外接种的疫苗是未来的方向。我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发研制的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2000年已获国家正式生产批号。可以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这种疫苗的有效保护率是73.72%,通过预防接种遏制轮状病毒性腹泻。
2.消毒灭菌
(1)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手的清洗,每接触一患儿后应再洗手,方可接触另一患儿,定时做手拭子、鼻腔拭子和大便培养,阳性者暂脱离病室或婴儿室。喂奶前需戴消毒手套然后装奶头。对有粪便污染的尿布和床单需集中在一起,消毒后才可送出病室。
(2)腹泻流行的新生儿室都应检疫,不收新患儿。病室在流行期间应每天消毒,地板湿拖,家具湿揩,不让灰尘飞扬,定时做空气、地板、墙壁和家具拭子培养。任何患儿出院后,原床位上的用品如被褥、被单、枕头及病床都应消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