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室、输液室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一)布局不合理
治疗室内区域划分不合理,不符合功能需要,如医疗废物处置区两侧分置无菌物品存放区和治疗操作区,导致洁、污流交叉。治疗室内物品放置不合理如无菌区内存放非无菌物品,可导致无菌物品被污染,进而引起器械相关的院内感染。
输液室缺乏有效的物理屏障隔开不同的输液患者。由于患者输液原因各异,有感染的也有非感染的,即便同是感染性患者,其感染部位、病原菌也各不相同。如无有效阻隔,相互间存在交叉感染可能。尤其易发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院内感染播散。
洗手设施不完备,缺乏必要的干手设备,共用毛巾易有微生物滋生,污染清洁后的双手,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环境污染
输液室患儿及家长集中,部分儿童患者陪伴的人员多达3~4个,由于人员密度过高,可使得空气中致病菌增加,院内感染概率增加。患儿自控能力差,部分家长缺乏公德,卫生习惯不良,随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和把患儿大、小便,无手卫生习惯等导致环境脏乱、微生物滋生,尤其反复被手所触及的部位如门把手、床栏、台面、输液架、椅子等更易被污染。由于保洁人员人力有限,难以保证及时对环境物表进行清洁消毒,使物表成为致病菌储藏地,成为院内感染的源头。
治疗室环境物表如台面、地面、治疗车等未按要求每日湿式清洁、消毒也会发生污染,引起感染。
(三)医疗用品管理不善
未每日清点查看无菌物品是否过期、包装是否完整,导致出现过期、包装不完整的无菌物品。打开使用后的灭菌棉球、纱布等,超过24h未及时清理。复用的医疗用品如体温计、止血带、压舌板、穿刺时患儿用的垫巾等,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违反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等。均将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四)消毒剂使用不当
消毒剂种类选择不当,如高水平消毒使用醇类消毒剂,中水平消毒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消毒剂浓度选择不当,如污染条件下含氯消毒剂用100~250mg/L,清洁条件下含氯消毒剂用400~500mg/L。消毒液使用中不加盖。不监测消毒液浓度和染菌量,无相关记录。消毒液作用时间未用定时器控制,存在一定随意性。这些均可导致消毒失败,环境物表和医疗设备污染引发院内感染。
(五)手卫生依从性差,无菌操作不规范
医务人员手是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严格遵循手卫生制度可明显降低院感发生率。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量大、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手卫生依从性不高,无菌操作不规范等现象屡屡发生。
(六)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感染性医疗废物泄漏污染环境。使用后的针头、一次性刀片、一次性剪刀等锐器未及时放置于锐器盒内,导致其他人员的损伤。
二、治疗室、输液室院感预防控制措施
(一)布局合理,符合功能需要
治疗室、输液室建筑面积要与工作量适应,尤其输液室必须有足够的面积保证两个患儿之间的间距,最好在两者之间有物理屏障,以防止交叉感染。
室内布局要符合功能流程,从洁到污,无交叉反复。无菌物品存放区宜设置在相对清洁区,医疗废物处置区宜设置在污染区。治疗室、输液室应配备洗手设施,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干手设施配套也必须完备。
(二)建立完善院感制度,加强监管院感制度实施情况
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规范一次性物品、无菌物品,建立无菌物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要求每日清点,剔除过期物品,剔除无菌屏障破坏物品,按有效期远近,从上到下(上为近期)排列无菌包,确保不使用失效的无菌物品。建立重复使用医疗用品、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制度,建立医疗废弃物和职业暴露的处置规范,建立环境物表清洁、消毒方式和监控其效果,建立手卫生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建立消毒剂使用规范等。并严格监督检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向科室及职能部门反馈有关情况。
(三)加强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按卫生部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手卫生制度。定期检查手卫生依从性,将结果反馈临床。按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院感科现场查看医护人员操作过程,指出违反之处,对于共性问题与医务处或护理部协商沟通进行全员培训,以建立正确的操作方式,避免院感发生。
(四)加强培训,确保合理使用消毒剂
对护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开展有关消毒剂知识的培训,着重在消毒剂配置方法、使用方法、毒副作用、浓度监测和自我防护要求等方面,护理人员还应强调消毒剂分类选择要求和消毒液生物监测制度。建立消毒剂使用、登记制度,确保消毒剂合理正确地应用,保证消毒效果。
(五)建立环境物表和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
1.空气微生物监测
(1)采样时间:每月一次,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2)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
①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3点(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布点距离墙1m处)室内面积>30m2,5点(4角+中央5点,4角布点距离墙1m处)。
②采样方法。将平板(直径9cm)置室内各采样点,高度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根据不同区域要求,暴露时间不等,详见附件1,盖好立即送检。
(3)结果判定:≤4cfu/(5min.直径9cm平皿)为合格。
2.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
(1)采样时间:每月一次,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
(2)采样方法:采样面积≤100cm2,采物体全部;采样面积≥100cm2,用5cm×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连续采样4个。用浸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无菌洗脱液管内,立即送检。
(3)结果判定:≤10cfu/cm2为合格。
3.医务人员手
(1)采样时间:每月一次,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方法:被检查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折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3)结果判定:①卫生手消毒后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②外科手消毒后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