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多年来一直对五行学说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尤其对五行学说的实质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认识颇深。
李老认为,中医学的五行学说着重用五行互藏理论说明自然界多维、多层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和属性,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体五脏之中各兼五脏,即五脏互藏规律,揭示了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阐明了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保健的实际意义。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和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之间又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形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为诊断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1.控制疾病传变 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如肝脏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肾之病变,也可以影响到肝。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愈。这是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来阐述疾病传变规律和确定预防性治疗的措施。至于能否传变,则取决于脏腑的功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
2.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综合四诊,推断病情,而且也可以确定治疗原则和制定治疗方法。
3.指导脏腑用药 中药以色味为基础,以归经和性能为依据,按五行学说加以归类:如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等等。这种归类是脏腑选择用药的参考依据。
4.指导针灸取穴 在针灸疗法上,针灸医学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五种穴位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依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精神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内脏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所谓以情胜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