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中风病中经络系指突然口舌㖞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甚至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脑梗死、脑动脉炎等缺血性卒中和小量脑出血而无神志障碍的患者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二)临床特点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以65-75岁发病率最高,男女均可发病,但男稍多于女。李老临床观察发现该类患者脉多弦滑或沉细而弦,舌体多胖,舌质暗或舌下脉络纡曲。部分患者有中风先兆史。患者大多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发病急,临床症状多数在数小时或2天内达高峰,仅少数病例呈进行性加重,在一周左右达到高峰。
(三)辨证论治
1.风寒侵袭,经脉不利型
病因病机:或雾露行走感受疫毒,或热浴后感寒,使血液凝涩,或郁而生热,阻碍血脉运行。
主证:口舌㖞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伴有恶寒发热,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散寒,养血活血,通经活络。
方药:秦艽15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6g。
加减:有风热表证者,去辛温之品,加桑叶10g,菊花10g,薄荷10g,板蓝根15g,以疏风清热;伴发热、口渴、舌质红、脉数者,加生石膏30g,黄芩10g,忍冬藤30g,牡丹皮10g,以养阴清热凉血;伴呕逆痰盛、苔腻脉滑者,去生地黄,加陈皮10g,半夏10g,胆南星10g,茯苓20g,以祛痰燥湿和胃;口舌㖞斜、半身不遂较重者,加白附子10g,全蝎10g,小白花蛇1条(研面,冲服),以祛风痰通经络。
2.痰湿阻滞,经脉不利型
病因病机:嗜烟酒厚味,伤及脾胃,蕴湿生痰,流窜经络,气血痹阻发为是证。
主证:口舌㖞斜,言语不利,甚至半身不遂,舌体胖,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祛湿,通经活络。
方药: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炒莱菔子15g,焦山楂15g,焦建曲12g,连翘10g,全蝎10g,明天麻10g,丹参20g,红花12g,甘草6g。
此类病人多伴有高脂血症。
3.痰瘀交阻,经脉不利型
病因病机:饮食失节,嗜酒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加之经脉瘀滞,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则发为此证。
主证:口舌㖞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药:陈皮12g,半夏12g,茯苓20g,远志10g,石菖蒲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2g,干地黄15g,红花20g,甘草10g,竹沥为引。
此类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和高黏血症。朱丹溪说:“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无血;在右属痰,有热,气虚。”即包含此证。
4.气虚瘀阻,经脉不利型
病因病机:素有胸痹、心悸或怔忡之疾,病情偶有加重,瘀从内生,随血流窜经脉,阻于脑部机枢之处,发为此证。
主证:突然起病,偏瘫失语,或较轻而短暂的意识障碍,伴心悸气短,声音低怯,唇舌紫暗,爪甲青紫,脉虚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黄芪30g,红参1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桂枝10g,甘草6g。
脑栓塞者,可参考此类型辨证治疗。
5.肝肾阴虚,风动瘀阻型
病因病机:饮酒过量,嗜食辛辣,忧愁恼怒,房事不节,阴亏于下,肝阳暴亢,肝风内动,血随气逆,挟痰瘀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致上实下虚,经脉不利,发为中风。
主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发口舌㖞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滑有力。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白芍20g,玄参20g,天冬20g,龙骨30g,牡蛎30g,龟甲15g,代赭石30g,怀牛膝15g,明天麻12g,钩藤30g,全蝎10g,地龙20g,甘草6g。
加减:瘀阻重者,加丹参30g,赤芍15g,牡丹皮10g,清热凉血化瘀。痰热重者,加胆南星10g,川贝母12g,以清化痰热。
本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