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中风病中脏腑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或患肢软瘫等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出现神志昏迷者,均属于本病证范畴。
(二)临床特点
本类型的好发年龄为50-65岁,绝大多数有高血压病史,常在白天活动中起病,发病诱因多为体力劳动过度、用力排便、精神紧张和兴奋过度等。
本证型主要表现为昏不识人,一般症状多见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呼吸深沉有鼾声,根据舌脉症状的不同,可分为闭证、脱证两大类。
(三)辨证论治
1.闭证
(1)阳闭
①肝阳暴亢,肝火上扰型
病因病机:情志所伤,五志过极,肝阳暴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所致。
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神志恍惚或迷蒙,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化痰。
方药:首选安宫牛黄丸,每次用1/3丸,温开水化开,6~8小时1次徐徐服下,或鼻饲;次用羚羊角粉(代)3g冲服;另用栀子12g,生地黄15g,牡丹皮15g,黄芩12g,天竺黄10g,水煎两次取汁150ml,徐徐频服。此时,可以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2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
病情稍缓解,用明天麻10g,钩藤30g(后下),生石决明30g,夏枯草30g,黄芩12g,栀子10g,天竺黄10g,牡丹皮15g,白芍15g,地龙2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②痰热内闭清窍型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
主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强痉,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烦躁不安,昏睡鼾声大,喉中痰鸣,脉弦滑有力。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粉3g(代,冲服),珍珠粉2g(冲服),钩藤15g,半夏10g,胆南星10g,川贝母10g。每日1剂,水煎服。
若患者口服困难,可用鼻饲法。每次40ml,每日4~5次。此时,可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用法同上)。
(2)阴闭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饥饱失常,或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阻滞经络,蒙蔽清阳。
主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豁痰开窍,温阳化痰。
方药:先予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灌服或用鼻饲法,分次灌下;次取陈皮12g,半夏12g,茯苓15g,炒枳实10g,竹茹10g,胆南星6g,石菖蒲12g,远志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2.脱证
病因病机:年老体衰,肝肾阴虚,或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损,真气耗散,复因将息失宜,致阳浮于上,阴竭于下,正气虚脱,心神颓散,阴阳有离决之势。
主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脉细弱而微。
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方药:高丽参12g,制附子12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12g,生姜3片,大枣5枚(擘)。每日1剂,每剂水煎2次,取汁150ml,频服或分3次鼻饲。若汗多不止,可加入山萸肉3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