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以来,虽然国际上一直没有对心电图的规范和准则进行全面更新,但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心电图技术、解剖学认识、病理学、电生理学、心电图的遗传信息基础,还是异常心电图与临床疾病的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进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进展,数字信号采集、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测量、自动诊断等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心电图的标准化提出了新挑战。1990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ciation,AHA)发布了基于计算机心电图系统的应用扩展和技术改进之上的自动化心电图机的带宽和数字信号处理推荐标准。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AHA首次发布了“心电图指南”。在此后十多年经过多次的修改完善,到2007年AHA/ACC/美国心律协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联合发布了“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2009年再次完善后的“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包括6个部分:①心电图及技术;②心电图诊断术语;③室内传导障碍;④ST段、T波、U波和QT间期;⑤心室肥大相关的心电图改变;⑥急性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国内心电图标准化进程自1993年就已开始进行,1996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学组出台了三个标准化文件,即心电图机标准化、常规心电图操作标准化、心电图测量标准化并发布了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近年来就心电图诊断术语的规范化和心电图诊断报告的规范化(基本参数、心电图特征的描述和心电图诊断)也达成了基本共识,郭继鸿教授率领专家团队,正在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心电数据库,这些工作都为今后的规范化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