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法律就要熟知法典,要学乐器就得先通音律。同样,中医医生开具处方一定要以医理为指引。从患者症状的辨别到中医证型的确定和论治,从方剂的化裁到具体药味的选定,可以说中医临床诊疗的全过程都贯穿着医理的实际运用。
特别要讲到的是,疾病往往是复杂的,所以医理的应用也是整体的、交叉的、灵活的。相信很多中医医生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患者对中医很感兴趣也略懂一些知识,就诊时就咨询医生,“大夫,我到底是阴虚啊,还是阳虚啊?我是实证啊,还是虚证啊?”其实大可不必为这类的问题困扰,从人体的角度看,纯阴虚或纯阳虚的人是不多见的;从疾病本身来看,只实不虚和只虚不实的病证也在少数。举个例子来说,当下人们多喜欢吃一些高脂肪、高盐、高热量的食物,中医的术语就称其为“肥甘厚味之品”,导致了很多代谢性疾病,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胃脘嘈杂、口干口臭、反酸嗳气、食后饱胀、腹痛便溏、头身困重、乏力易倦等。医生首先从症状入手,胃脘嘈杂、口干口臭、反酸嗳气等体现出胃滞胃热,此为实;食后饱胀、腹痛便溏、头身困重、乏力易倦体现出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此为虚。结合诊疗过程中得到的舌象、脉象,帮助进一步作出判断,比如证属脾虚胃热,选半夏泻心汤加减。辛温之干姜、半夏配伍苦寒之黄连、黄芩,寒热并用,同调中焦,佐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脾益气,并随症加减,“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开苦降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可见,医理的运用不是单一的、机械的,上述的脾虚胃热证显而易见的体现出了脏象理论的运用,即涉及脾、胃的脏腑生理病理现象。然而疾病是复杂的,如患者口渴明显,酌情加入清热、生津的药物就用到了气血津液理论;出现胃火牙痛,这涉及经络循行,就用到了经络理论。实际上,这里表述的只是中医理论极为浅显的部分,要知道繁多的理论在一位临床医生脑海里要经过不断、反复地丰富和加工,才能锤炼出过人的中医思维,投入于临床辨治。仅以此之一隅,略展医理之博大精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