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具体中药药味与汤药

具体中药药味与汤药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要看具体使用的药物是否对应病证,更要综合药物的性味特征合理配伍。简单来说,相须是两种药物合用后,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增强原来的药效,往往是两种药物作为一个“药对”来使用,如陈皮配半夏,燥湿理气化痰;附子配干姜,温中回阳救逆。如半夏畏生姜,即半夏的不良反应可以被生姜抑制,反过来,生姜杀半夏,即生姜能够抑制半夏的不良反应,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为什么汤药会那么苦呢?的确,带有苦味的中药不在少数,而且往往一剂汤药中含有好几种苦味药。人们对于苦味是比较敏感的,苦味又常常将其他味道掩盖。研究表明,比较淡的苦味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感,强烈的苦味则会引起恶心呕吐以及心理上的厌恶感,难怪老百姓都戏称汤药为“苦药汤”。汤药中的苦味质与味蕾上的苦味受体蛋白结合,使之活化,继而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以及神经传导,投射到大脑味觉中枢,使人产生了苦味的感知。那是不是汤药越苦疗效越好呢?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了,中药的药效涉及用药的方方面面。不仅要看具体使用的药物是否对应病证,更要综合药物的性味特征合理配伍。比如医生们常常会用到的辛开苦降法,将辛温和苦寒两种截然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使用,辛以散结、苦以降气,从而起到斡旋气机的作用。

在汤药中,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会对整体效应产生影响,所以一剂良方必定需要恰到好处地配伍。中药之间的配伍涉及相须(功效类似、相互配合)、相使(有主有辅)、相畏(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的不良反应)、相杀(一种药物消除另一种的不良反应)、相恶(一种药物破坏另一种的功效)、相反(两种药物合用产生不良反应)。简单来说,相须是两种药物合用后,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增强原来的药效,往往是两种药物作为一个“药对”来使用,如陈皮配半夏,燥湿理气化痰;附子配干姜,温中回阳救逆。相使则是有主有辅,如石膏配牛膝,石膏清胃火、消肿止痛,牛膝引火下行,共同配伍使用来治疗胃火牙痛。相畏与相杀可以放在一起理解,即是一种药物“畏惧”另一药物,因为另一种药物能够“杀”它。如半夏畏生姜,即半夏的不良反应可以被生姜抑制,反过来,生姜杀半夏,即生姜能够抑制半夏的不良反应,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相恶,是一种药物减低另一种药物的疗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同用时莱菔子会使人参补气的效力有所减低。相反,即是上文提到的“十八反”“十九畏”。然而,单味中药的成分已然十分复杂,药物之间配伍更是难以捉摸。代代相传的用药经验是难得的宝藏,现今的化学成分分析、药动学、药理学、药效学等正是我们可以借以开启宝藏的钥匙,正逐步揭开中药药理、中药配伍的神秘面纱。

有人会问“汤药里边药味越多疗效越好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处方药味多寡而言,古今医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组方药味精简,可称为精方;一类组方药多而广,可称围方。张仲景经方可谓是精方的代表,“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书籍则记载了许多药味多而剂量轻的围方。统计表明,《伤寒杂病论》221首经方单方的平均药味数为4.81味,国医大师经方验案,单剂平均10.83味药物。可以说,药味的多与少是依据具体病症来确定的,是个体化治疗的一种体现。良方才能获得良效,一剂良方中药物的选取讲求“质量要保证,数量要合理,配伍要得当”。

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提示:

*中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四个重要环节中直接落实到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包括了药味的选择和药量的确定。

*以葛根芩连汤为例,项目开展了分别以黄连、葛根为君药的临床研究、药效、药理学研究,开启中药配伍组方的探索之路,科学配伍,注重君药,发掘中医中药的靶向特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