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很多人认为中药是很平和的、无毒的,而清代医家徐灵胎曾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类也。”可见,不仅一些中药本身有毒,即使不当的使用无毒药物也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或中毒。
在古代,“毒药”往往指的是所有药物,而药物的毒性被视为药物的偏性,《周礼》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神农本草经》则根据有无毒性及毒性的大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以供临床参考。古典医籍常常以“常毒”“无毒”“大毒”或“小毒”等来标识药物的毒性,我国目前采用“大毒”“有毒”“小毒”这三种分类法。
随着人们对药物认识的深化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中药毒性成了热点问题,比如关木通的肾毒性,雷公藤对肝、肾、生殖系统的毒性。与此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频频被提出。黄连本为无毒之品,但之前大剂量的使用及注射剂有不良反应的报道,如便秘、肝功损害、皮肤药疹、血细胞减少、心律失常等,新加坡政府更是对黄连颁布了禁令,因为有个案报道指出,缺乏G6PD酶的新生儿服用盐酸小檗碱(黄连素),引起了严重急性溶血及黄疸。
药物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大致包括生物碱类、毒苷类、毒性蛋白类等,可以对机体不同系统和器官造成不良影响及损害。如乌头或附子中含有乌头碱,不当服用后,可以使人最初产生舌麻的感觉,继而全身发痒麻木,痛觉减弱,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甚至死亡。那么用来治病的药物,怎么就会产生毒性呢?一是剂量过大,往往药物的毒性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是不会对机体产生影响的,然而如果剂量把握不当,一段时间内用量过大或者是用药时间过长,毒性就显现出来;二是煎煮或服法不当,比如附子或者乌头煎煮时间过短,药物中的生物碱类物质含量仍然偏高,则服用后有可能出现中毒症状;三是药物质量的问题,比如药材的误用或者炮制不当;四是药物之间配伍不当,把“相反”的药物放在一起服用,产生不良反应。此外,由于人们本身机体的差异性,有些人对部分药物比较敏感,甚至出现中毒。
仔细想想,现今人们滥用补药、盲目使用偏方、验方等情况并不少见,有些爱好中医的患者甚至自行开方或者擅自更改医生处方来服药,都是不可取的。所以一定要充分重视安全性问题,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