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是一类促进肾排尿功能从而增加尿量的药物。利尿作用可通过影响肾小球的过滤、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而实现,主要是影响肾小管的再吸收,从而影响尿液生成过程,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消除水肿的药物。利尿药也用于高血压等某些非水肿性疾病的治疗。
脱水药是指在体内不被代谢或代谢较慢,静脉给药后能迅速升高血浆渗透压,引起组织脱水的药物,又称渗透性利尿药。这些药物在相同浓度时,分子量越小,所产生的渗透压越高,脱水能力也越强,如甘露醇、山梨醇、尿素等。
利尿药能增加尿液生成率,多数利尿药作用于肾单位。根据药物作用的肾单位不同部位,可分为:
(1)作用于近曲小管,主要为渗透性利尿药和碳酸酐酶抑制药。渗透性利尿药,如甘露醇、山梨醇等,可增加钙、镁、钾、磷酸盐及碳酸氢盐的排出,临床一般用于脑水肿的治疗,降低颅内压。碳酸酐酶抑制药,如乙酰唑胺,可增加钠、钾、碳酸根离子的排出,利尿作用较弱,一般用于眼科疾病,如青光眼降低眼压。
(2)作用于髓质稀释段,主要为髓袢利尿药,常用药物有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等。此类药物利尿作用强,排钾作用也较强。临床上用于治疗水肿,特别是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急慢性肾衰竭、肝硬化腹水等。
(3)作用于皮质稀释段,主要为噻嗪类利尿药。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等。噻嗪类利尿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利尿药。吲达帕胺的作用部位亦与噻嗪类相似。此类药物利尿作用中等,在增加排钠、氯的同时也增加排钾。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水肿、尿崩症,也作为一类抗高血压药广泛使用。
(4)作用于远曲小管,主要为保钾利尿药,常用药物有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此类药物利尿作用较弱,利尿的同时可增加钠、氯的排出而减少钾的排出。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也常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增加利尿效果,减少低钾血症。
利尿药也可按化学结构、作用部位和机制分为:
①高效能利尿药:髓袢利尿药。
②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
③低效能利尿药:保钾利尿药和碳酸酐酶抑制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