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结核性胸膜炎是由于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胸膜腔中引起的疾病。因结核原发灶多位于胸膜下方,所以1/3的患儿伴胸膜反应。临床上可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两种。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1.临床表现 包括发热、胸痛、乏力、咳嗽气促等。当出现大量胸腔积液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2.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核性胸膜炎一般可确诊。体格检查、X线片检查及超声波检查可做出胸液的诊断。诊断性胸腔穿刺、胸液的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和细菌培养等为诊断的必要措施,这些措施可对75%的胸液病因做出诊断。
3.治疗原则 首选链霉素及异烟肼治疗,2~3个月后停用链霉素,异烟肼持续至1年。按肺结核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促进胸腔积液的吸收,防止或减少胸膜粘连肥厚。病初,应做诊断性胸腔穿刺,做胸腔积液常规及细菌学检查。在应用抗结核药物加激素后,一般不需反复胸腔穿刺抽液。但胸腔积液量较大,出现呼吸困难时,可做胸腔穿刺减压治疗,如胸膜炎转为结核性脓胸,宜反复抽脓并以1%碳酸氢钠液冲洗后注入异烟肼0.1g。经过内科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胸膜明显增厚,影响患儿的发育及呼吸功能,宜做胸膜剥脱术。此外包裹性结核性脓胸,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及早手术治疗。
【影像学表现】
1.X线片 干性胸膜炎X线胸片可无异常发现。在胸膜增厚达2~3mm时才可显示,表现为肺尖部或胸部下外侧密度增高影。渗出性胸膜炎在右侧较多见,当原发灶为双侧性或有血行播散时,可引起双侧或交替性胸膜炎。多数为中等量以上积液,表现为中、下肺野大片暗影,上缘呈外高内低凹弧形,同侧肺门常因淋巴引流障碍而增大模糊,纵隔移向健侧。
2.CT 干性胸膜炎CT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发现,当有纤维渗出或胸膜增厚时,可在胸壁下见弧形密度增高影。渗出性胸膜炎在患侧胸廓内缘见新月形液性密度区,大量纤维素沉着时可引起胸膜肥厚、粘连或钙化,也可引起包裹性胸腔积液(图4-6-9)。
3.MRI 液体在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在T1WI上呈高信号,其他病理改变表现与CT相似,对于钙化的显示不如CT敏感。【临床检查指导】 主要检查方法是胸部平片和CT检查。
图4-6-9 原发型肺结核伴结核性胸膜炎
CT平扫纵隔窗显示右肺下叶胸膜下类圆形致密影,边界清楚,其内密度均匀,周围胸膜增厚
(妙朝英 李继业 孙东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