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起麻痹性肠梗阻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即继发性及原发性。原发性原因不明,临床少见。继发性常合并其他疾病,多见于小婴儿。图6-4-1 麻痹性肠梗阻 立位腹平片示全腹胃肠充气、扩张,肠管张力减低,肠间隔不宽,可见少量小气-液平面 水溶性碘剂灌肠造影和腹部平片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腹部立位平片通常表现为低位小肠梗阻征象,水溶性碘剂灌肠造影可显示结肠显著细小且末段回肠内有胎粪充盈缺损可以确诊。
【疾病概述】 麻痹性肠梗阻又称动力性肠梗阻,由于肠管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肠管蠕动功能紊乱而产生的肠梗阻,可引起肠道的正常收缩运动暂时停止。引起麻痹性肠梗阻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即继发性及原发性。原发性原因不明,临床少见。继发性常合并其他疾病,多见于小婴儿。本病临床常见为腹胀,较大患儿主诉腹痛为主,肠蠕动少或消失,无排气排便,可有呕吐。体温可升高,胸式呼吸急促,腹式呼吸减弱,全腹可呈腹膜炎体征。
【影像学表现】
1.X线片 胃、小肠、结肠均充气,胀气肠管直径大小相似,张力低,肠间隔不宽,可见小气-液平面,液平可呈阶梯状或位于同一水平面,透视下液平面较静止无升降运动(图6-4-1)。
2.超声 肠管扩张、积气、积液,呈无回声、低回声及中强点状回声,受累肠管蠕动减弱或消失,动态观察无明显蠕动移位,无明显气液流动,可见局限性境界较清晰的类似包块样低回声或无回声区。
3.CT 表现为成比例小肠、结肠扩张、积气和积液,多数以积气为主,无明确移行带、类似肠反射性淤张。增强扫描可明确血管有无栓塞,有利于观察肠壁和肠系膜动脉的病变,或肠壁增厚及局部肠壁无强化,可高度提示肠缺血。
图6-4-1 麻痹性肠梗阻
立位腹平片示全腹胃肠充气、扩张,肠管张力减低,肠间隔不宽,可见少量小气-液平面
【临床检查指导】 水溶性碘剂灌肠造影和腹部平片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一般不用钡剂灌肠造影。腹部立位平片通常表现为低位小肠梗阻征象,水溶性碘剂灌肠造影可显示结肠显著细小且末段回肠内有胎粪充盈缺损可以确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